霍舍姆,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英国伦敦南部小镇,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3月13日在这里召开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作为4月2日举行的20国集团金融高峰会召开前最重要的准备会议,能否达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成为当下主导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主要因素。
中美日欧态度不同
距离这次金融峰会还有16天,G20之间的分歧已经开始显现:一边是美国和日本,它们主张成员国协同采取进一步的财政刺激举措以推升需求;另一边的欧盟对美国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的呼吁却不予支持,认为会议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全球金融监管问题上;中国则暂时沉默。这给那些期待G20会议发出全球协作信号、扭转市场跌势的投资者增添了担忧情绪。
各国态度的不同源自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美、日积极推动世界为经济注入更多资金的背后,是它们严峻的经济形势。3月9日,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在过去6个月中已“坠落悬崖”。美股频频触及熊市新低,甚至被分析人士冠以“奥巴马熊市”之称。美联社认为,如果目前的衰退一直持续至4月份,那么美国将经历二战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日本内阁府3月12日公布的修正后的GDP数据显示,日本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较前一季度下滑3.2%。世行行长佐利克称,这一数据表示日本正在经受自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滑坡。日本财务省3月9日公布的速报数据显示,今年1月,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1728亿日元的赤字,为13年来首次逆差,这对于倚重出口的日本经济来说意味着更加艰难的处境。
欧洲国家情况不同。首先,在欧盟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成员国的年度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总额分别不得超过GDP的3%和60%,各国的货币政策也不能由各自的政府自行决定;其次,欧盟各国的危机特征不尽相同。例如,英国主要是受损的金融系统亟待修补,而法国和德国则需主要应对产出和就业机会大幅下降的局面。因此,欧盟成员国政府纷纷表示无意更多地举债、拒绝响应美国的号召也不无自己的道理。
中国在G20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暂时沉默既与中国“做好自己的事”的战略有关,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转变有关。事实上,中国的9500亿元财政赤字已经比2008年增加了5700亿元,占GDP的近3%。美国时间3月1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长杨洁篪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谈之后发布声明称:“双方同意中美必须紧急开展密切合作,发挥全球领先经济体的作用,通过刺激国内外需求及恢复信贷市场运转,来稳定全球经济。”
G20会议的两种可能结局
正如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经济的复苏也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美国财长盖特纳上周三表示,IMF已呼吁各国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总额占各国GDP的2%的财政刺激方案,他认为这一基准是合理的,并敦促全球最大的几个发达国家按这一目标协同努力以刺激全球经济。
如果各国积极地配合,以盖特纳“拿出GDP的2%”的提议为蓝本计算,GDP排名(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居世界前列的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就分别需要拿出总额约为3770亿、2866亿、844亿、968亿美元的刺激资金。如此算来,G20为刺激世界经济注入的资金总额将达到1.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近1.7%。
但是,G20真正能拿出多少救市增量资金仍是个未知数。IMF上周出具的一份报告指出,只有美国、沙特阿拉伯、中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达到了这一财政刺激目标;德国目前的刺激规模相当于本国GDP的1.5%,法国通过的刺激规模占其GDP的比例则更低。但据路透社3月9日报道,在该媒体事先获知的欧盟文件中,欧盟将统一立场,表示欧洲认为业已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已经足够,并希望将重点放在以协调的行动快速地执行这些措施上。该文件指出,欧盟在2009年和2010年总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当于该地区GDP的3%到4%,其中的大约三分之一属于各国自主推出的刺激措施。相比之下,美国奥巴马政府上个月签署的2009-2010年度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的规模相当于美国GDP的5.5%。
G7不再能有效决定国际经济秩序后,G20成为唯一指望。其中,毫无疑问,美国和中国受到最多的关注。如果中国话语权不能增加,美国仍然在矛盾的主义中矛盾地救市,那么这个指望就是空的。说到底,即将到来的G20会议成功与否涉及两个前提:一,能筹得多少钱;二,在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放权方面,态度有多大方。
【作者:兰晓萌 来源: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