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5日披露,该集团将从“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航天民用产业”三大主业,转向“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同时,集团还将发展壮大境内外上市公司,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变,从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变,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变。
业内人士指出,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中国航天科技将要构建的航天工业“新体系”更加注重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用市场的手段和机制解决问题。目前,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卫星、火箭股份、航天动力和航天机电。
新增宇航服务业
根据规划,“新体系”在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陕西、航天四川四大科研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航天天津、航天内蒙古、航天香港(深圳)、航天海南四大产业基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新布局,将更具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环渤海、珠三角、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
“新体系中的产业基地布局更具战略性。从未来发展看,新的八大基地将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航天产业基地群,更加符合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可以综合提升四大主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体系”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宇航系统顺序的调整、从航天民用产业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转变,以及航天服务业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
“宇航系统顺序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集团公司在我国宇航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有利于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人士说。
“新体系”对于宇航系统做出如下定位:将利用先进的宇航技术,为用户提供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器的产品制造、试验、发射、在轨服务以及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国际化经营,成为全球宇航生产网络中重要的系统集成商和供应商。重点发展卫星、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平流层飞行器等空间飞行器,以及运载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轨道转移运载器、亚轨道火箭等航天运输器业务。
事实上,除了在原有主业上做出适当调整以外,新增的“航天服务业”成为了关注焦点。据悉,“航天服务业”将主要包括卫星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航天信息软件服务等业务。
六大战略转型
马兴瑞明确表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将在2015年前实现六个战略转型:
一是实行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包括:完善宇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型谱和产品种类;提供以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器等宇航产品研制、生产、试验、发射及在轨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二是从以制造为主转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
三是实行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
四是实现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五是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六是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在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整星和零部件出口,宇航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技术输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规模。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打造7个数百亿规模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公司。
有研究员认为,“新体系”还折射出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微妙变化。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在中国航天面临着难得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导航卫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实施的带动下,“新体系”的建设,无疑将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未来提供丰富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