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如何面对郑百文复牌

    2003-07-16 08:54





      几天后的7月18日,一张熟悉的面孔将重回上证所。到时,被称为股市“不死鸟”的PT郑百文将死而复生,回到证券市场挂牌交易。

      小别两年之后,又见故人来,很多人却高兴不起来。他们有点吃不准的是,对证券市场而言,这个饱受争议的著名“问题股”的复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郑百文实在给股市带来了太多意外。它第一次让股民大跌眼镜是1998年。当年,郑百文每股收益-2.54元,净资产收益率-1148.46%,创下股市每股净亏之最。第二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纪录。2001年3月,因连续三年亏损,郑百文暂停上市。

      但此时,最具戏剧性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其后,郑百文公布了重组方案,宣布三联集团正式介入。其方案核心在于,要求全体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的50%过户给三联,不同意过户的,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其全部股份,而且股权转让采用“默示同意”的原则。这意味着,如果股东不表态,就算是表示同意。

      就这样,郑百文始终坚持不破产、不退市。去年,郑百文2001年年报再度亏损,面临退市危险。但出人意料的,郑百文居然获得9个月宽限期,再次有惊无险地逃脱。令人们不解的是,每到生死关头就化险为夷,郑百文为何总是如有神助?

      如今,即将再度面对郑百文,许多人为此百感交集。

      其中,无奈也许占了很大比例。重组方案抛出后,那个“默示原则”立刻引起了证券界和法律界的一场大讨论。股民们不懂自己已经接受了股市“风险”教育之后,为什么还要无偿拿出50%的股权。谁都知道合法买入股票要承担股价下跌的风险,但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说,股民要无偿拿出自己的股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开创中国股市先例的“默示原则”,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漠视”,也是对广大投资人权利的“漠视”。对此,众多投资者虽然提出过无数意见,但最终还是无奈地接受。

      再度面对郑百文,许多疑问又会涌上心头。很多人担心,一直被解释为特殊案例的“郑百文模式”,今后会不会出现普遍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郑百文重组要求股民无偿拿出一半股权,既然郑百文可以这样做,别的亏损公司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承认郑百文的既成事实,看上去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因为郑百文不破产,国家虽说损失不小,但总比颗粒无收好;股东们虽说大幅缩股,当然也比颗粒无收好。但问题是,这样的先例一开,可能为今后上市公司侵犯股民利益提供了一条捷径。眼下,众多面临重组的绩差公司已看得眼热。就连一些已经退市的公司也想尝试一番,这无疑是令人不安的。

      即将再度面对郑百文,人们心中自然也会产生希望。据说,郑百文恢复上市交易后,三联集团正准备将其改名。如果成功的话,就意味着曾在证券市场兴风作浪的郑百文,很快就将退出人们的视线。人们希望,伴随着这个名字一起消失的,还有股市中的种种欺诈行为。

      更重要的是,尽管在重组过程中有些做法令人不满,但对这个上市公司还应保持希望。现在看来,郑百文在重组上市的同时,也在重新搭建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重新聘请了独立董事。从体制上看,无疑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而这,也许正是它给人们的希望所在。(高渊/国际金融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5,035, 栏目计数: 6,145,193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