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解读国航南航合并传闻

    2007-09-12 08:32



      8月29日,在香港进行的2007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总裁兼执行董事蔡剑江表示,国航不排除与包括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在内的其他内地航空公司进行合并重组。

      蔡剑江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国航与南航合并的消息顿时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但仅过了一天,事态突然急转直下,国航、南航8月30日同时发布澄清公告,对这个可能成为中国航空业最大并购案的传言给予了否认。

      到底是要重组,还是原本就是传言?前是而后非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

      国航无意间透露的雄心

      "是蔡总不小心说出了公司的战略。"尽管已经发出了澄清公告,但一位接近国航内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这确实是国航的一种态度和倾向。不过,对方还是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类似于行政划拨的重组,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作为中国惟一的载旗航空公司,国航对内地航空市场的觊觎就从未停止过。并且这种情况在国航与国泰重组大幕拉开后,显得更加明显。2006年6月份,涉及交易的国航、国泰、中航兴业、中信泰富以及太古连续停牌4天后,联合宣布国泰以122.9亿港元全资收购港龙,并增持国航10%股份。根据双方达成的换股方案,国泰为全资收购港龙将支付82.2亿港元,而其中的8.2亿将以现金形式支付,其余则以新股方式支付。

      今年四五月间,国航更是通过其母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在香港市场连续4次增持东航H股,使得中航集团所持有的东航H股比例超过了8%,成为东航H股的单一大股东。截至目前,中航集团所持有的东航H股为10.7%。

      不过,南航却并不这么认为。南航在澄清公告中明确表示,"经公司自查及向控股股东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问询,有关公司与其他航空公司重组合并的报道并不属实,除已公告的与法国航空公司在货运业务合作谈判正在进行外,公司目前并无任何资产重组、收购合并或接受资产注入的计划"。
      "两大航空公司的整合问题是国资委的通盘考虑,不是上市公司的行为所能决定的。"对此,中信建投航空板块分析师李磊告诉记者,希望进行重组的动力来自强势企业自身发展的考虑。

       设想与现实还有距离

      "现在还不好说,要到最后的时候才能公布。"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企业重组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按照国资委的想法,民航业最好形成国内避免竞争转而一致对外的局面,但这种情况"根本不现实"。
      国资委有关央企的重组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2006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曾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至2010年将30-50家国企发展成大企业集团,并将目前的159家中央企业调整重组至80-100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更是公开表示,央企不能进入本行业前三名,就要被重组。

      在国资委文件《2007年国资工作重点--产业布局调整》中,国资委建议在民航领域进行调整,具体内容是建立以一两家大型企业为主导,以数个中小型航空公司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并加大中央航空辅助企业的改革重组,推动中央航空公司与地方航空公司的重组,与地方的重组会加速。
      不过,与国际上强势航空公司动辄千架以上的机队规模相比,三大航无论从公司资质、航线网络布局还是管理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一点在中美航权开放中尤为明显。

      今年5月22日,中美双方就修改2004年中美民用航空运输协定议定书、扩大两国航空运输市场准入达成协议。根据新一轮航权安排,2007年到2012年的5年间,美方将增加每周共13班客运航班,从而达到每周23班飞往中国的航班密度。随后,已经开通中美航线的4家美国航空公司,均先后提出在2007年-2009年间开通新的中美航线。

      与之相对,中方航空公司却迟迟没有做出反应。直到8月的最后一天,民航总局才终于发布公示称,民航总局专门成立了促进国际航空运输发展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此外,民航总局还下发了《关于申请和分配欧美远程航线及班次指导原则的通知》,要求国内航空公司报送2008/2009年新开欧美国际航线及新增班次计划。

      截至目前,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及上航分别报送计划,其中申请新开27条欧美定期客运航线,每周增加206班。不过,对方并未透露具体分配方案,只是表示该方案将于近日公布征求公司意见,最终分配方案将于今年年底前确定并对外公布。
      对此,李磊表示,目前国内三大航空集团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均实力不强,没有一家可以抗衡外资。欧美民航企业正是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重组后才形成了巨头。但目前中国航空业如果依靠整合成1到2家大航空公司来占据市场,并不一定能做大做强。如果不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工夫,即使整合也不一定有竞争力。

      重组方式目前还存分歧

      "不管哪家国有航空公司进行重组,都是有可能的。"一位民航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但都需要国资委的统筹安排,以及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而早在2006年7月28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就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表示,不鼓励民航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尽管如此,对于国资委有关重组的方案,三大航空公司似乎也有自己的想法。继国航与国泰联手重组后,本月2日,历时三年之久的东航引进战略投资的谈判也最终尘埃落定。新加坡航空及其母公司--淡马锡控股以113亿美元的价格,获得24%的东航股权。相比之下,南航的动作似乎稍显缓慢。除与法航在货运业务合作谈判正在进行外,这家在中国内地资本最多、机队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并没有其他任何资本层面的运作。

      当航空公司"投"奔外资的计划步履维艰的时候,他们又开始谋划在国内这个圈子里的重组计划了。

      此前,国航董秘黄斌曾公开表示,国航认为新一轮的行业整合将与2002年时的民航大重组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这次将主要采取市场手段,但鉴于内地特有的体制和环境,单纯靠市场手段不太现实,应该采用市场结合行政手段的方式对民航企业进行重组整合。

      黄斌指出,内地民航必须尽快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级承运人和国际枢纽,这是中国从"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的重要标志。

      无独有偶。今年7月底,处于引进战略投资关键时刻的东航,也通过董秘罗祝平表示,"赞成市场化的联合重组,不赞成行政性的重组和近亲繁殖,因为这样做不容易跳出旧有的国企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中国的航空企业应与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航空公司联合,这是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出发点是好的,将央企规模压缩至80-100家也是合理的。不过,对方并不认同行业内央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央企的收入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这对民间资本并不是好事"。(北京商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0,904, 栏目计数: 6,143,220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