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装配车间 本报记者 陈健健 摄影
□记者 陈健健 铁悦 柳景建
得益于行业景气与公司的技术优势,沈阳机床(000410)业绩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沈阳机床董事孙恺日前对记者表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数控机床,公司将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沈阳机床的目标就是做数控机床的研发高地”。
搬迁效应下半年显现
始于去年8月的沈阳机床的搬迁一直广受关注。2006年,根据沈阳市工业企业整体发展规划要求,沈阳机床迁往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新厂区占地7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8亿元。按照沈阳市政府的规划,这里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装备能力最强的数控车床、大型设备等生产制造基地。
如今,搬迁已经结束,搬迁是否会带来公司产能的提升?对此,孙恺回答:公司上半年情况总体趋好,但是由于此次搬迁规模较大,受到多重客观因素的影响,上半年生产情况不如市场预期好。不过,他预计,搬迁给公司带来的效应将在下半年至明年逐渐显现,放眼全年,今年业绩一定比去年好。
此前,有研究员分析,2007年3月底之前公司已经完成大部分搬迁和再布局工作,其因此预计,今年4月公司销售收入可能将创历史新高。
“此次搬迁是业务流程、工艺流程、组织流程的再造,而不仅仅是地理搬迁”,孙恺强调,“搬迁后,公司的组织架构由4个公司变成了23个事业部,打造了技术研发、营销服务、生产制造、供应链、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六大体系,优化了管理资源配置,形成了新型管理模式。此次搬迁对公司来说,是一次机遇。以营销为例,原来4个公司是分散营销,现在统一后,可以考虑搞个4S店,出售沈阳机床的产品,效率与信息流都得到了提高。”
公司人员透露,今年7月份公司产量同比增长了10%,其中主要来源于数控机床。目前,上市公司的产量中,数控机床占比约为30-40%,而其销售收入占到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一半左右。由于技术含量高,数控机床的毛利率远高于普通机床。2006年年报显示,公司数控机床的毛利率约为30%,而普通车床与普通钻床的毛利率分别为8%、16%。数控机床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毛利率更为可观,高达40-50%。
占领数控技术高地
数控机床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在这方面,由于背靠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的研发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
2005年,沈阳机床集团启动了PRD(产品研发)计划,投入研发经费几亿元,全面整合技术资源,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站、电子等领域,开发了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竞争力的高中档数控机床产品。
首先,集团加强产学研联合,与柏林工业大学合作,在柏林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其次,集团还与德国IPK研究所合作,进行数控机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另外,集团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研发分部。海外联合开发方面,也是不断取得进展。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先后派遣50名工程师赴德国,与德国著名的R+P机床设计院、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等13个系列高档数控机床产品,这些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就股份公司来说,今年6月,沈阳机床提出了公开增发的预案,计划投入10.4亿元用于建设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功能部件产业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位于沈阳市细河经济开发区,主要生产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及成套设备。该项目完成后,沈阳机床部分产品的水平将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国家重点行业提供先进的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并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该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各类高档数控及其他机床约4万台,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功能部件产业园项目则是公司为发展数控机床及成套生产线的功能部件生产单元。目前,沈阳机床产品的核心部件主要是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一方面使自身产品的大部分利润为国外供应商获得,另一方面造成公司议价能力偏弱。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大大扭转公司的不利地位,提高盈利能力。项目完工后将形成年产各类钣焊件2.2万吨,数控刀架3万套,刀库1万套,数控系统1.1万套(含伺服电机)的生产能力,预计销售收入约11亿元。
公司透露,目前有关增发的材料都已齐备,很快就会上报。
有关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增发,将大大增强公司在高档机床尤其是中重型机床上的制造实力,有利于公司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树立公司在机床行业的强势地位。
此外,记者获悉,沈阳市国资委转让其持有的沈阳机床集团100%股权中的49%,市国资委已与JANA基金签署了正式协议,JANA基金将受让沈阳机床集团30%的股权;而另外19%股权的挂牌由于无人竞价而告结束。公司有关人士表示,JANA是标准的财务投资者,JANA进入沈阳机床集团对于集团公司的治理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同样参与竞买却落选的三一集团,该人士表示,三一集团未被选中有多重因素。此前,业界分析,三一集团未能中选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其试图谋求对沈阳机床集团的控股权。
□本报记者 陈健健
沈阳被誉为中国的“机床之乡”——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卧式数控车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卧式镗床和第一台自动车床。而这些“第一”,打上的都是沈机的标签。
如今,当记者进入沈阳机床的新厂区时,与想象中的重工业基地不同,一眼望不到头的新厂区绿草茵茵,整洁、美丽,奶白色的电瓶车灵活地穿行于偌大的厂区中,新落成的研发楼矗立其中,分外惹眼。
“技术”与“流程”这两个词,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被屡屡提及。孙恺说:“此次搬迁绝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的确,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全面信息化建设,沈阳机床借助此次搬迁,实现的是一次实质性的提升。新厂区不仅表现为“硬件新”,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制度、标准、理念、管理方式等等全新的“软件”概念。
技术,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沈阳机床“产品的优势在于研发”。公司目前有约6000名员工,其中技术人员约1000名,近六分之一的人奋战在技术线上。目前,公司很多产品都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制造业领域,核心技术决定定价权,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产品竞争时,并不是靠的低价策略,有的甚至比国外产品价格还要高。
“制造”与“智造”,仅一字之差,但是安上了凝聚技术与管理的智力核心,“智造”型的制造企业势必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沈机集团近年来出口情况的变化即为鲜明引证。多年来,沈机集团的海外市场销售额始终在500万美元左右徘徊,2004年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5000万美元,2006年达到1亿美元。量的变化不是根本,质的突破更为人所关注。
2003年以前,沈机集团海外市场销售的产品几乎全部是普通机床,2005年数控机床产品占比达到46%,2006年这一比例提升到60%。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带来了海外市场产品结构转向以数控机床为主的本质改变。在市场结构方面,近年来,欧洲市场跃升为沈机集团海外市场营业额首位,尤其是数控机床,目前已开始批量进入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此前的东南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沈机集团出口市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作为沈机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沈阳机床的出口额一直在沈机集团的出口总额中占到相当比重。2005年沈阳机床出口额约为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逾200%;2006年,公司出口收入超过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超过50%。
不过,差距仍然客观存在。有些重大型机床,由于其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工艺标准严格而复杂,国内机床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达到。进口机床也还占据着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相当市场。
差距就是动力。走出沈阳机床,开发区路两边悬挂的彩旗写着“加强建设设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中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的确,只有时刻勉以“智”造之心,才能始终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占得先机,也才能最终筑就先进的制造基地。 |
(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