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婷 王进
思源电气(002028)是深圳中小板的一家民营企业,自2004年上市以来一直波澜不惊。直到去年6月,这家企业却突然宣布要收购国内三大电气设备之首的平高电气(600312),成为其大股东。尽管后来在当地国资委的介入之下,这场“蛇吞象”的并购没有彻底实现,但思源电气从此却跃上了资本市场的最前沿。不久前,思源电气公布850万股定向增发方案,最终以158.8%的高溢价比率获得机构认购,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思源电气在竞争激烈的电气设备行业怎样站稳了脚,又怎样应对激烈的挑战?在全流通时代,思源电气又如何在产业和资本两个市场实现战略平衡?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了这家荣登“中证百强”成长性子榜的民营企业。
抓住机遇,做强主业
思源电气董事长董增平认为,公司成功的最大因素来自于选择了“在正确的时机进入正确的行业”。
“十一五”期间电力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为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董增平表示,思源电气在产品项目、产能准备、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资本市场通过多种手段募集资金,发展战略储备项目。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上市前,思源就做好了占领主流市场的准备。当时国内市场已经掀起了电力投资热潮,但采用的技术标准不甚明确,究竟哪种产品适合未来潮流存在着诸多分歧。
思源看好了其时并不被广泛看好的消弧线圈。这是一种供电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电网断路故障。限于技术标准原因,在2003、2004年前后,国内市场几乎不使用。但是思源电气看到,国内电力设备投资增长很快,对电力运行的安全等级也必然会提高,这意味着消弧线圈的需求也有望大幅增加,于是将这个产品选作IPO的融资项目。
目前,思源是国内最主要的消弧线圈生产商之一,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80%。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了消弧线圈、高压开关和互感器三大主流业务为支柱的产品格局。
管理扁平,提高效率
如果说,电力设备的行业景气得益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对行业的扶持,那么要想实现在行业内的快速崛起,则取决于公司管理的高效。
2007年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1.7%,订单增长了68%。其中,消弧线圈订单增长35%;高压开关增长43%;互感器的增长则达到90%,增长速度在电力设备板块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公司治理方面的高效分不开。
公司2006年报显示,2006年消弧线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07%,毛利上升4个百分点。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三分之一原料为铜的消弧线圈毛利率为何还能不降反升?公司表示,管理方面的高效率保证了成本的上涨能够快速传导到产品价格中去。
由于公司结构清晰,在销售采购方面不存在关联交易;在管理方面采用扁平式管理结构,确立了以销售为核心的用户至上观念,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随时随地修改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中投证券行业研究员熊琳认为:“思源电气各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铜、铝、硅钢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产品成本占比并未提高,说明公司通过提价减少对毛利的冲击,体现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定价能力。”
储备项目:利润的蓄水池
国内电力投资一浪高过一浪,使得电力设备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几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如平高电气、许继电器等,这些年竞相抢占高端市场;外国的电力设备大鳄,如西门子、东芝、阿法海等,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市场。在“内忧外患”之下,思源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得益于他们在努力提高原三大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的蓄水池。
按照公司的规划,电力电容器项目、油色谱项目以及此次定向增发募集投向的GIS项目,都将成为公司未来利润的增长点,尤其是后者将成为公司占领高端市场的一步妙棋。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是电力设备中技术壁垒相对最高的细分子行业,西门子、ABB等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十一五”规划要求GIS的国产化率达到70%,这就为国内的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三大开关厂平开、西开和沈开都希望尽量提高电压等级,尽可能地在国产GIS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思源电气在GIS的技术源于思源本部以及下属子公司江苏如高的技术研发力量。公司表示,由于公司拥有平高电气17%的股份,未来也不排除利用平高的技术和资源进行合作,但目前是以自己的研发团队为主。
目前,公司110kVGIS已经通过试验,2台样机已交送鉴定。按照原定计划,GIS项目将在2009年之后投产,届时将成为公司主要的业绩增长点。
董增平表示,从公司成立之初,决策层就一直将自主研发作为思源电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今年已投入研发费用1000多万元。
董增平认为,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公司专门与上海交大成立了“交大-思源电力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紧密跟踪该领域中的世界先进技术和信息,不断开发新的科研成果,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此外,为了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公司目前已搭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研究开发平台,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高校合作,研究开发人员目前已占到全部员工的25%。
董增平表示,在研发方向,公司一直强调客户导向,研发课题要从客户中来。公司有一个口号是“让市场的压力无衰减传递到每个员工”,在研发方面就表现为,能不能快速地拿出解决客户实际问题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每年都有一些客户委托公司开发试验性产品,一旦该产品研发成功,这个产品就是国内首创的,也为公司带来荣誉和效益,这样保证了公司产品研发的投资回报。
思源电气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力源于近几年一系列的股权收购。除了消弧线圈,公司另两项主营业务——高压开关和互感器都通过收购兼并而来。
自从2004年收购江苏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后,公司不断增持,2004年底持股比例为73%,2006年底达到94.7%。
招商证券研究员刘磊认为,一系列的并购使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占领市场,并相继进入高压开关、互感器、电容器等生产领域。这种外延式扩张成为思源电气成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其业绩得以保持较高增长的原因。
去年对平高电器的收购,不仅开民企收购国企的先河,而且被看作是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
尽管这场收购最终以思源成为平高第二大股东、派驻三位董事、以及获得每股0.56元的股权收益而结束,思源电气却秉承了“股权换市场”的理念,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实业。
业界普遍认为,思源收购平高,是看好其在高压开关方面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希望借助股东身份加速产品整合。但公司表示,尽管思源和平高的部分产品有重合、有竞争,但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一起将市场做大,双方的合作肯定是利大于弊。
“未来双方有可能进一步在技术、产品、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整合的空间,这将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公司与平高的合作进展。”
已有经验表明,外延型扩张实际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形成资本纽带,让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而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因为“貌合神离”而让企业“祸起萧墙”。
身为民营企业的思源电气深知这一利害。公司表示:“在过去收购如高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虽然并过来了,但人心并没有完全过来。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而被收购的企业是一家老字号的国有企业,员工心态上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在企业观念和企业价值方面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实现真正的整合。”
现在思源和平高面临同样的融合问题。思源电气表示,不会将自己的企业理念硬加给平高,现在通过三位派出的董事来体现股东地位,未来将会慢慢和平高一起适应这个转变。
电力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为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本报资料图片) (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