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警惕“蓝筹股也疯狂”现象

    2007-06-22 07:50



    www.hexun.com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凤霞


      “蓝筹股也疯狂”,是最近出现在证券市场上一个奇特的“新现象”。从近日上市公司发布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超过20%的异常波动公告来看,一批高送配、定向增发和受益于人民币升值题材的个股几乎都“榜上有名”,其中更不乏一些人们熟悉的蓝筹股的身影。这些个股在大调整行情后突然“大放异彩”,其陡直的K线和强劲的冲势,让一些老股民也目瞪口呆。

      这种现象的发生,据说是对“暴炒垃圾股”的纠正。前段时间,大面积普涨行情使大量绩差公司跑赢大盘,特别是一些ST公司也跟着“鸡犬升天”。倘若说,以前有一个口号是“越穷越革命”,现在则变成了“越亏价越高”。这种背离股票价值、任意炒作的垃圾股,结果让一些中小投资者接下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害人非浅。

      从市场炒作返还到价值回归,是一个不用讨论的硬道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自5月30日大跌开始至6月19日,上证指数从3400点回到4200点上方,深成指再创14000点新高,这期间两市上涨的A股个股约395只,仅占27%,近1000只股票的股价并没有回复到大跌之前,其中跌幅超过20%的个股约有350只。这就是说,推动股指大幅回升的主要力量,就是来自那27%个股的上涨和回补,而大部分个股仍在3000点左右原地维持。在最近一段时期“创新高”的个股中,毋庸讳言,以绩优股、蓝筹股为多。有些市场人士由此评议:低价股、垃圾股、三线四线股不提倡炒作,炒“蓝筹股”总归“符合正确导向”吧!

      但是,要警惕“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归根到底,业绩和估值才是股票上涨的两大推动因素,而实际估值在一个牛市周期中对股价的推动更加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估值高了,就是蓝筹股也不合理。如果估值低了,“绩差股”也可能具备投资价值。所以,离开“估值合理”这杆标尺,一味推高蓝筹股的股价,同样也会积聚大量的风险。从目前盘面上来看,一批蓝筹股的股价已经非常高了,不少行业龙头都已站到四五十元以上,甚至还有百元以上的蓝筹股。当然,这样的市场价格代表了这些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只要这些上市公司的估值是基本合理的,业绩增长是有支撑的,再高的价格都可以接受。

      问题在于,我们同样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有人撑着“蓝筹股”这面大旗,而实际上大行投机炒作之风。当部分蓝筹股的股价高企到让普通投资者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一部分炒家手中的“玩票”时,风险也同样会相伴而来。暴涨暴跌引起的严重后果,在这些蓝筹股身上同样也会重演。

      另外,从市场现象来看,大量市场炒作与上市公司的“做多”题材有关。自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以来,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升温,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做多”的意愿变得强烈起来,“做多”的行为也非常普遍,翻检一下这两年上市公司的公告,整体上市、增资扩股、清欠资金、并购重组、业绩预增、高送转股本,一幕又一幕精彩绝伦的“大戏”轮番上演,令人目不暇接,客观上给证券市场提供了大量推升股价的“题材”,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好事,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本来就应该由无数个巨浪和无数朵浪花,前浪推后浪形成的。这种“做多”行为,从正面来看,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注入优质资产、活跃股市行情、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从反面来看,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也有部分迎合市场炒作的现象,甚至背后隐含着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

      最近深圳证交所综合研究所推出一份报告,对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做多”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从手段上看,有的是合规并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有的则是不当、甚至违规并包含虚假成分的;从效应上看,有的是长期发挥作用的,有的仅仅具有短期“题材”炒作的意义。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做多”可能隐含增加股份、做高股价、未来高价套现的动机,可能导致市场或个股暴涨暴跌的风险。报告还指出,有的个股暴涨,主要是“做多”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一旦这种“做多”上市公司的行为不能持续、效益不能凸现,并且出现“大非”现实的上市流通压力时,市场可能出现暴跌的风险。

      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对那些非理性暴涨的股票一定要保持一份清醒,千万不要盲目追涨杀跌,要能够辨别是非、理性对待和正确看待各种各样“做多”上市公司的行为。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6,716, 栏目计数: 6,146,376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