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虽然市场对行情的争议始终就没停止,但QFII对于A股市场的强烈看好,似乎也从来就没改变过。无论是公开发表的言论,还是真金白银的组合,都透露出QFII“做多中国”的极大热情。日前中登公司的数据再次将QFII推到聚光灯下,数据显示:2月份QFII的新增开户量出现脉冲,成为承接400亿抛盘的主力之一。
虽然从额度上看,QFII还远非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但其特殊的身份和独特的理念,对市场的影响力可谓“四两拨千斤”。让我们从年报中、外资机构报告中、以及QFII试水A股的曲折过程中,去勾画这个A股新动力的投资路线图。
·解析·
年报透露QFII投资路线
■《红周刊》记者 孙庭阳
目前公布年报的公司中,每股收益最高的前10名就有6只是QFII重仓股。这说明QFII选择股票时,业绩仍旧是重要的因素。
投资规模直线上升
截至3月28日,两市已经公布年报的605家公司中,QFII出现在10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达118只次,持有市值达54.03亿元;同样是这605只股票,QFII出现在去年三季报的10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仅83只次,市值仅34.97亿元。可见,QFII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投资增幅颇大。QFII得以持续投入A股的直接原因是获批额度的不断增加。统计显示,去年四季度QFII额度从46亿元升到56亿美元。
某些QFII机构申请到额度后并不投资A股,而是押注于人民币升值。瑞银华宝却始终是投资A股最为积极的分子,并在历次公开信息中露面最多。2005年二、三季度,瑞银华宝持有A股多达28只和35只,在本次统计的605家年报中,其持股数量已经达到21只。瑞银华宝的A股市值也始终遥遥领先,相当于排名其后3家QFII的市值总和。瑞银的另一个投资特点是持股时间长,2003年7月9日投下的第一单就包括了上港集箱,其后每次定期报告,瑞银均在10大流通股东中,2005年底仍旧持有1740万股,是第一大流通股东。
抱团取暖背后的玄机
QFII持股也有“抱团取暖”的趋势。去年半年报中,有13只股票同时被3家以上QFII持有,三季度则多达15只。现在,年报公布的家数尚不足一半,却有13只A股被3家以上QFII持有,抱团取暖的迹象越发明显。
具体而言,去年二季度,有6家QFII持有瑞贝卡,占流通股本8.05%。三季度,4家QFII持有中色股份,占流通股本2.52%。到2005年年末,G华菱(华菱管线)、G上港(上港集箱)、长春燃气、G龙盛(浙江龙盛)均被5家以上QFII持有。其中6家QFII持有G华菱11261.84万股,占流通股本的12.79%。多家QFII共同买入一只股票,除了各境外机构的选股思路趋同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每家QFII的额度有限,境外机构只能通过不同的QFII通道买入同一只股票,来达到持有该股一定数量的目的。
看重业绩,但业绩并非全部
与三季度相比,年报中QFII从18只股票的前10大流通股东中消失,这些股票的算术平均每股收益0.399元,而已公布年报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值0.22元,可见股票被QFII减仓,业绩并不是全部原因。而32只新的QFII重仓股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489元,比市场平均值高出2倍有余。每股收益最高的东方锅炉达2.014元。而每股亏损0.34元的北京巴士,同样被瑞银华宝和德意志银行合计持有347万股。G老窖(泸州老窖)、西飞国际的每股收益仅0.05元、0.06元,也被摩根斯坦利和瑞银华宝新买入351万股和160万股。这说明QFII选股时,业绩并没有“一票否决”的权力。
总的来看,目前公布年报的公司中,每股收益最高的前10名就有6只是QFII重仓股。这说明QFII选择股票时,业绩仍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同品种间腾挪
QFII在转债和A股市场间的腾挪也值得借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公司在三季度末持有华菱转债129.29万张,当日价格是103.46元,转债市值13376万元,到了2005年底,从转债股东名单中消失,却成为了华菱管线的前10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2938.42万股。计算可知,如果瑞士信贷将其原来持有的转债以每股4.40元全部转换成股票,则能够拥有华菱管线的股票2938.42万股,这个数字与该股年报披露的持股数如此吻合,我们有很大理由猜测,瑞士信贷已经将转债全部转股,而此举为瑞士信贷赢得了更多的利润。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转股后市值增加了86万元,其后华菱管线股价又有大幅上涨。
A股基金:做多中国新路径
·调查·
“H股越来越贵,值不值呢?外资都会考虑这个问题,A股市场既然开了一个窗口……他们便有兴趣试一试A股市场。”——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
也许是多年熊市让海外资金嗅到了机会;也许是全流通的可期,让国际资本愈发认同A股市场;也许是外汇资金的锁定期将由1年调整为3个月,大大增加了A股市场的吸引力。总之,2006年前后,外资发起A股基金的热情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2005年底,发起扬子基金的富通银行再获3亿美元的新增QFII额度,得到了境外投资者的“哄抢”,即刻通过扬子基金再次进入A股市场。
——2006年2月,荷兰银行获批增加1亿美元QFII投资额度,荷银当即明确,该项额度用于发起设立“中国A股基金”。
——正在申请QFII资格的英国保诚集团透露,一旦其QFII资格及额度获批,将会首先面向亚太国家发行专门投资A股市场的基金。
可以预见,发起A股基金将与实业投资、资本市场并购一道成为海外资金分享中国成长的一大方式。外资A股基金之梦源于哪里,这些年来又走出了怎样的路径?
外资的“A股梦”
尽管全球的基金公司,多年来一直在贩卖“中国概念”,推出各式“中国基金”,但其投向基本上都限于香港上市公司或H股,至多再有小部分的B股仓位,直接投资于A股既受限于政策,也受制于对“新兴市场”天然的警惕。
QFII制度为外资投向A股撕开了一道口子,此后数只明确提出“投资于A股市场”的基金在境外陆续登场。汇丰银行发起的中国动力基金(China Momentum Fund)和富通银行发起的扬子基金(Yangzi Fund)是其中比较优秀者。虽然当时的A股市场正值“熊市”梦魇最酣之时,但这两只海外A股基金都做到了“富贵险中求”。中国动力基金从2003年10月推出至2005年2月该基金二次募集之前,回报率已高达32%;而扬子基金从2004年12月17日成立至2005年12月31日,实现了27.15%的投资收益(包括部分欧元升值因素)。
1.用QFII额度创设A股基金
汇丰中国动力基金——
中国动力基金投资A股的额度来自于汇丰银行的QFII资格。汇丰当初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QFII额度,而“汇丰中国动力基金”将其中约2400万美元的额度用于A股投资。
2005年3月9日,汇丰中国动力基金进行了第二次公开发售,受到了极其热烈的市场反响,两周内认购额已达1.53亿美元,比目标认购额高53%,汇丰只好提前停止接受认购。
在数百只本土A股基金难以战胜市场的窘境下,外来和尚又是怎样把“经”念好的呢?据汇丰投资管理股票部董事黄子骅介绍,他们的主要投资目标是具有增长潜力和入行门槛高的行业和企业。
但毕竟A股市场波动性极大,又很受政策影响,风险是不言而喻的。黄子骅说,除了采取由下至上的选股原则外,他们规避A股风险的一个方法,是通过调整基金持有A、B股以及国企红筹股的比重,以组合投资的方式来平衡内地股市的风险。比如2004年深沪股市表现较差,汇丰中国动力基金持有A股的比重就相应减少。根据2005年2月份的资料,该基金持有的上海A股比重仅约为15%,宝钢股份、上港集箱、申能股份等大蓝筹囊括其中;而高达六成的资金都投资于香港上市的国企及红筹股。
扬子基金——
扬子基金的A股投资资格来自富通银行的QFII额度。这只基金有着更为“纯正”的A股血统——只投资A股(以及A股市场的债券,现金),连含H股的A股公司都被排除在外(另外,恒生中国A股精选也是一只“纯A”基金)。
“基金被命名为扬子,是取自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长江(英文为Yangzi River),此江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几个世纪以来,这里运送大米,盐,丝绸,茶叶等货物,为民族创造了财富。扬子基金,也想要创造这样的辉煌。”——在路演材料中,扬子基金的意义被提到了这样的高度。
为什么要选择A股市场?他们的回答是:第一,中国是新兴的超级经济强国,这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投资机遇;第二,A股市场是分享中国增长机遇最直接的渠道。A股市场涵盖公司很多,其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公司,拥有30%以上的增长率,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有效的定价,它们等待着西方资金的“挖掘”;第三,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增加了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第四,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它们是可控的”。
虽然我们无从得到扬子基金具体的持股名单(其持股仅以富通银行的QFII名称出现),但在2004年该基金发起时给出的“核心A股公司”,如宝钢股份、上港集箱、上海机场、中兴通讯、扬子石化、山东铝业这份名单中,还是能够观察到受其青睐的A股特征。
日兴A股基金——
你是长江,我就当黄河。在扬子基金之后,另一个QFII日兴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了号称日本第一只A股基金:黄河基金,并在2005年2月底进入发售期。2005年下半年开始,日兴AM中国人民币A股母基金开始频频出现在A股流通股东中。日兴公司以其QFII额度投入A股市场,也成为黄河基金的一个载体。它涉足的公司以上海本地股居多:去年6月底持有复星医药420万股;持有新希望165万股;9月底持有三爱富437万股;沪东重机424万股;中科三环648万股。
2.无QFII资格的借道而入
QFII的作用类似于经纪,可以向海外投资者提供其投资A股的额度并收取费用。海外一些没有QFII资格的资金若想投资于A股市场,就要借用QFII渠道。
2004年2月,冈三证券在日本发起专门投资A股的基金,就是通过借用别人的QFII额度而实现的。大约10%的资金借道汇丰和其它有QFII资格的机进入A股。当年6月,日本另一家中型券商蓝泽证券也发售了一只完全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的信托基金,申银万国投资管理公司(亚洲)是他们的合作方。这只名为“SYWG Aizawa中国A股一号”的基金总额仅为2400万美元。同样,蓝泽证券苦于没有QFII资格,只能通过德意志银行的QFII资格来投资。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在A股公司的流通股东名单中,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冈三证券或是蓝泽证券的名字。
3.跟踪A股指数的ETF
另一种分享A股收益的方式是跟踪A股指数。巴克莱国际北亚公司发起了“i股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利用QFII通道间接投资A股市场的大型蓝筹股,其投资标的锁定于新华富时A50指数成份股。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其前5大股票和投资比例为:招商银行7.77%、长江电力7.15%、宝钢股份7.03%、中国联通5.95%和中国石化5.72%。
A股市场的封闭式基金全是折价交易,许多折价高达30%~40%。但A50中国基金由于太受海外资金追捧,始终以大幅度溢价于净值的价格进行交易,被称作“海外资金看好A股发展的重要讯号。”
海外投行的A股激情报告
·分析·
A股正在走出底部。经过了长达5年的熊市,这个市场终于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了。
德意志银行:推出五只“A股首选”
在看好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行中,德意志银行是冲锋在前者。不但有了“我们大部分QFII额度都投向了A股”的表态,更是连续两年发起“中国概念”高级论坛。在其对2006年亚洲市场的展望中,德意志银行更是将新兴国家的投资重点“优先”放在中国和泰国。该行在2月中旬的一份名为《在中国股市复苏中的A股选择》的报告中,推出了5只“A股首选”。
德意志银行喜欢高成长性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类公司,也喜欢具有品牌效应和成长机会的消费类公司,同时还青睐将受惠于3G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基于这种思路,他们的“A股首选”是:上港集箱(G上港)、深圳机场(G深机场)、贵州茅台、伊利股份和中兴通讯(G中兴)。
花旗:“终于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了”
花旗环球金融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在其“中国市场策略”中,对A股进一步向外资开放的事件作了深刻的阐述。
“这对于刚刚走出长达5年熊市的A股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在规定中,对外资战略性持有A股没有上限的要求,“这会促使潜在资金流入二级市场,同时,也会帮助许多重要资产实现其价值发现。”薛澜认为,金融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对外资最有吸引力,因为在此之前,投向这些领域的外资是非常受限的。
具体到未来哪些公司将最受惠于外资战略投资A股的新规,薛澜作了一个简要的列举:比如基础设施类的公司上港集箱、深赤湾;再比如金融行业的招商银行、深发展,都将是外资最为青睐的对象。
在花旗2月2日推出的评论中,A股市场再次得到了非常积极的评价:“A股正在走出底部。经过了长达5年的熊市,这个市场终于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了。”由于完成股改公司的市值已经过半,花旗认为IPO会在2季度重返市场。与国内投资者看到IPO的抽血效应相反,他们看到的却是“IPO将会吸引大量新增资金流入A股市场”。
瑞银:股改增加了A股价值
在新年的亚洲股市展望中,瑞银表示“依然看好泰国、韩国和中国。”瑞银还专门推出报告,对海外投资者详解“股改”的来龙去脉,以及股改背景下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对价有助于增加A股价值,而自2001年开始的A股价值修正,也使这个市场回归到“更为合理”和“更受基本面驱动”的定价体系。按照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瑞银推荐了他们最看好的A股公司,分别是:鞍钢新轧、宝钢股份、同仁堂、深赤湾A、长安汽车、长江电力、G华海、上港集箱、天津港。
高盛:海外越来越认同“中国牛市”
“欧洲的投资者越来越认同中国股市走牛的观点了。”高盛公司在其2月14日推出的投资策略报告中,从欧洲带回了这样的反馈。
“他们越来越认同我们关于2006年中国股市将上涨的观点。”高盛这样写道:“他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随着不断增多的、新成立的、聚焦于中国的海外基金进入市场,这个市场潜在的资金量非常巨大。同时,那些此前表现不佳的中国基金,也可能会在股指回调时形成支撑。此外,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宏观面并不担心,尤其是当中国宣布在2004年GDP数据的基础上增加2800亿美元后,乐观情绪更加明显。”
在高盛3月13日更新的“重点关注的中国概念股票池”中,我们发现了不少A股都被赋予了“OP”评级(见表8),其中包括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粤电力、万科、深圳机场、宝钢股份等(OP是高盛的最高评级,表示领先、买入)。高盛预计,深圳机场2007年利润将有很大增长,股价在12个月内的目标位是7.8元。而万科的盈利增长前景比其他上市房地产公司更可预见。他们对万科以评估净资产价值为定价基础的A股/B股目标价格分别为人民币7.48元/7.72港元。(统筹:王正翊/证券市场红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