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逾8年的中资企业中远太平洋9日正式晋身成为恒生指数成分股,再次印证了业内人士所谈论的恒指成分股的变化。
恒指作为衡量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成分股(又称蓝筹股)的总市值约占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70%左右。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恒指成分股的结构悄然发生了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是中资股份逐渐增加。在近几年恒指成分股的更换中,每次都有中资股份(不包括国企H股)的换入。经过这次更换后,恒指33只成分股中有9只属于中资企业,总市值为6358亿港元,占恒生指数市值27766亿港元的22%。
业界人士指出,中资股份的逐渐增多,说明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经营业绩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日益突出。此外,由于它拓宽了恒指的覆盖面,优化了恒指的股份结构,从而有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第二大变化是恒指更加国际化。以股市市值比例衡量,汇丰控股、中移动再加上和黄、德昌电机、利丰、裕元工业以及其他8只中资股,其市值已占恒指总市值的65%左右,而它们的经营业务受国际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与本地经济的关联度较小。
再以香港股市总市值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2至3倍的比例看,说明香港的上市公司已不完全靠在香港本土经营和运作,它们的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各个地方特别是内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要想加强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须吸引更多的香港以外的企业上市或国际资金交投,有赖于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
第三大变化是地产股比重直线下降。近几年被恒指剔除出成分股的有不少是地产股企业,这使地产股在港股中的比重直线下降,它反映了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呈结构性下降的事实。据统计,在恒指成分股市值中纯房地产类公司的市值比重已下降至10.24%。
业界人士认为,地产股比重下降是香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专家分析指出,如果香港资本市场能审时度势,把为全球各地特别是内地企业融资、为国际资金提供投资出路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恒指能适时更选成分股的条件,吸纳大型优质国企股入蓝筹股;再加上切实采取如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金融监管架构、推广多品种金融交易等各种有效措施,香港股市一定会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王健平/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