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天津磁卡是否第二个银广夏 2005-10-25 08:19
两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不多,天津磁卡就是一个;曾被两个部委通报的公司不多,天津磁卡还是其中的一个! 10月18日,天津磁卡(600800)公告:公司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稽查局《立案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立案调查。 在三年前的2002年6月,证监会曾对天津磁卡进行过稽查,并于2003年7月18日对天津磁卡及有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3]10号),认定公司财务造假。 天津磁卡的违规行为还进入了国家审计署的视野,2005年9月28日,审计署在第四号审计结果公告称:2003年8月,天津某上市公司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进行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进行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产权证的情况。这家上市公司便是天津磁卡! “天津磁卡一再造假,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变得有恃无恐、胆子越来越大!现在的天津磁卡事实上就是一层薄纸包裹起来的空壳,一捅就破!其恶劣程度不亚于当年的银广夏!”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 这些年,天津磁卡究竟发生了什么? 主营业务“神话” 仔细研究天津磁卡的报表,我们发现天津磁卡曾数次出现过业绩超常的一项主营业务。 在2000年中,天津磁卡主营业务收入3.7亿元,净利润1.10亿元,在这其中,其控股子公司海南海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卡公司)扮演了一个“利润主角”。 2000年末,在尚未取得技术成果转让权的情况下,天津磁卡控股子公司海南海卡有限公司将委托北京永毅行贸易有限公司开发的技术成果转让,并将收取的3笔技术转让收入5500万元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将委托开发费230万元(实际支付151万元)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在该年度,海卡公司的利润为4341万元。 2003年7月18日证监会作出的证监罚字[2003]10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认定:天津磁卡2000年年报虚增利润6370万元,其中海卡公司在尚未享有pos机技术完全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情况下,向三公司转让使用权,并将所收取的费用确认为收入,提前确认收入5500万元,提前确认成本230万元,虚增利润5270万元。 海卡神话被揭穿后,验钞机业绩又成了第二个神话: 天津磁卡2001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5亿元,净利润8435万元,异军突起的验钞机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该产品毛利率达到58%,该产品销售毛利为1.32亿元,占公司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其中销售第五套人民币静态验钞机13万台和动态验钞机2800台。但这一业务存在着众多疑点。 第一,“疑似”关联交易。天津磁卡的这13万余台验钞机实际上全部销售给了天津环球高科技投资公司(以下简称环球高新),环球高新曾是天津磁卡拥有90%股权的控股子公司,但在2001年度经两次转股之后,至2001年末,天津磁卡不再持有环球高新的股权。 第二,奇怪的产品销售过程。根据2001年中报披露,13万余台静态验钞机、2.15亿元的销售收入是在上半年完成的,而下半年的销售业绩是仅仅销售了2800动态验钞机。为何下半年没有静态验钞机的销售? 第三,当年公司应收账款项目中,环球高新欠待结验钞机款2.30亿元,这个数字比披露的公司销售给环球高新的验钞机销售货款还多,在这个业务中天津磁卡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正源于上述原因,市场分析人士始终质疑这项交易是否真正存在? 房地产迷雾 除了上述主营业务存在众多疑点和虚假,天津磁卡涉及的房地产业务也是迷雾重重,疑点颇多!在这些项目中,天津磁卡都扮演了项目资金提供者的角色。 1999年,天津磁卡与北京金脉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金脉)签订房地产联合开发合同,以每平米2600元的价格收购北京金脉正在开发的“北京地坛体育大厦”项目三通一平成果,合同总金额24089万元。截至2001年,天津磁卡实际已投资24810万。 同时,有媒体披露:北京地坛体育大厦是由港商与东城区体育俱乐部等合作的项目,合同总投资2998万美元(按8.28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为2.48亿元)。 地坛体育大厦总投资与天津磁卡提供的资金相等,这似乎变成了天津磁卡全额投资开发这个项目,那所谓的港商,东城区体育俱乐部,还有北京金脉房地产开发公司投入了多少、扮演何种角色? 充满疑问的房地产项目不仅仅只有这一个! 2002年5月,天津磁卡与天津和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兴公司)签订《天津和兴大厦预售协议书》,天津磁卡购买和兴公司开发的和兴大厦,收购价为4.6亿元,天津磁卡当年预付了3.2亿元,占总房款的70%。协议约定,和兴大厦分两期交付使用:2003年12月交付一期工程;2004年12月交付二期。如此大的资产收购行为,天津磁卡仅仅是2002年3月在总裁办公会讨论决定的,一直未履行必要的法定审议程序,更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此时的天津磁卡全年巨额亏损2.88亿元,公司现金流极度紧张。在此情况下,天津磁卡却慷慨地预付了3.181亿元的房款。 另外,2002年9月,天津磁卡还为和兴公司的母公司天津亚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亚克)2200万元的借款提供信用担保。 而2001年,天津磁卡已为天津亚克2500万元借款提供担保,并委托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向其贷款5650万元,至此天津磁卡给予天津亚克和和兴公司的资金支持有4.21亿元之巨!尽管如此,直到2004年12月,和兴大厦也没有交付使用! 到了2004年年底,天津磁卡眼看全年就要出现亏损的时候,2004年12月9日,天津磁卡以和兴公司延迟交房等为由与后者签订回购协议,由和兴公司将和兴大厦房产购回,回购价6.3亿元。一买一卖,天津磁卡净获利1.67亿元,从而避免了天津磁卡2004年的亏损局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至2004年12月31日,和兴公司尚欠天津磁卡和兴大厦出售款5.2亿元!这同验钞机业绩“神话”一样,又是一笔纸上财富! 和兴公司在天津是一家比较小的房地产公司,它能否付清另外5.2亿的房款? 10月10日,本报曾以《天津磁卡5亿预付款流向何处》质疑天津磁卡的搬迁工程中的5.2亿元资金流向,在10月16日,一位知情给记者打电话,向记者透露了这其中的内情:在公开资料中,天津磁卡表示已经收到5.2亿元和兴大厦出售款,其实并没有收到。无奈之下,天津磁卡只好筹措5.2亿元资金打进公司账户,然后再把这笔资金以采购设备及原材料预付款的名义转到关系密切的深圳市中贸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中贸源)。这5.2亿元也没有真实预付设备款,实际是在空转,在相关方面配合做出的虚假现金流。 就这个说法,本报记者向天津磁卡的证券部门和财务部门求证其真伪,但是得到是:回避! 另外,天津磁卡在2003年度收回关联方欠款5.3亿元,但在不久后又支付给天津人民印刷厂6.38亿元收购土地款。但是截止2005年8月26日,该土地使用权证过户手续正在办理中。这是否也是采取同样的空转方式操作的呢?假如如此操作,一可收回占款,二可借此转回或少计巨额的减值准备。天津磁卡在这几年中,多次依靠非正常损益来实现盈利!如果真是这样,则天津磁卡在2003、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都是虚假的,公司这两年都是亏损。 银行面临巨大风险 天津磁卡出现危机后,最大的受害者将是银行。 天津磁卡2005年半年报显示,总负债22.6亿元,其中银行的短期借款:15.8亿元,长期借款3800万元。由此可见,公司的负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同时,天津磁卡还有巨额的或有负债,根据2005年半年报,公司的担保总额已达45923万元,超过了其净资产的50%。 那么目前,天津磁卡的财务状况如何呢? 截止2005年半年报,天津磁卡资产总额31.01亿,其中流动资产23.27亿,而这其中应收预付款项高达20.76亿元,存货为2.02亿元,货币资金只有0.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只有0.79亿元,即使没有虚假陈述,天津磁卡目前也已经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20.76亿元的应收款项中,其中预付账款11.74亿元,最主要有两笔,一笔预付深圳中贸源的材料及设备款5.2亿元,另一笔为早在2003年就预付兄弟公司天津人民印刷厂6.38亿元,这两笔预付款实际用途是否如天津磁卡所称一直令人怀疑。 2005年9月7日,天津磁卡披露了两宗借款诉讼判决,判决共涉及天津磁卡偿还的借款与利息金额超过6.5亿元。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司法途径追讨逾期借款,更重要的是,在媒体不断揭露天津磁卡涉嫌财务造假的那几年里,为何银行还为天津磁卡提供巨额贷款?出现今天的后果,难道银行不应该反思吗?(记者王文志/经济参考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