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读者来信 >> 公开信
四年熊市下的八大昏头怪症!
2005-07-28 08:44
|
中国股票市场长达四年的跌跌不休,大多数人已被市场打得晕头转向、灰头土脸。今年以来,纵观市场各方言论,连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基金经理、资深证券分析师都被市场搞昏了头,请看以下的“昏头”八大怪症。
昏头怪症之一: 股改要空头承诺,不要送股
近期有几位极力赞成解决股权分置,早期要求非流通股按净资产卖给流通股的经济学家,认为送股方式市场会自然除权,市值没有增加,而开始批评这种股改模式。还有人认为:农产品承诺的低价收购模式优于送股的模式,如果都采取农产品的模式,股改将在牛市中完成。他们把农产品模式看作了股改的理想模式。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您有10万股某上市公司股票,给你两种股改模式,一种是大股东送您三万股,这样你就持有了13万股,您持有的上市公司权益增加了30%,只是因为目前的熊市心态,使得自然除权后您持有的股票市值暂时没有增加。另一种方式是大股东承诺在目前公司股价极度缩水,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以高于历史低位股价26.87%的价格收购您持有的股票。您认为哪种方式更好?第一种方式是从投资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您持有的上市公司权益的份额;第二种方式,只是从投机的角度为您设计了一个股价的止损点,而且前提很可能是您已经损失惨重。如果市场转暖,如果公司分红,采用前一种方式,投资者的收益会比第二种多30%,当然您还应该知道大股东作为内幕信息人,比您更了解上市公司的现状,更明白公司值多少钱,只有在收购价格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承诺收购,这明明是趁火打劫,怎么却成了理想的股改模式了呢?作为投资者,我们到底是要价值的增加,还是短期的价格稳定,如果要稳定,持有现金是最稳定的。
昏头怪症之二: 股改导致股价下跌
第一批试点方案的推出明确了流通股含权,流通股都有可能获得非流通股对价补偿的预期。这本应该是好事,流通股股东应高兴才是,结果股市并不见起色,这本是市场惯性所为,却被经济学家、基金经理、分析师们解释为“股改的结果”,我们的基金经理不看市场上还有没有对手,坐在麻将桌前,在一缺三的情况下打麻将自娱自乐,波段上去、波段下来,却把市场的下跌归咎于股改,全然不知股市的下跌,恰恰是在券商集体沦陷后,由于市场里只剩下过于单调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在资金练断裂的情况下片面追求排名游戏,而追涨杀跌的结果。
还有经济学家主张“股改以股价论成败”,这是典型的“被套恐慌综合症”,股价并不能充分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您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追求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回报,就不应该在乎股价的暂时波动,就像巴菲特从来不关注股价的短期波动一样。而在中国,连经济学家都不知道什么才是公司的价值,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难怪中小投资者亏损累累!
昏头怪症之三: 是估值体系混乱,还是头脑混乱
前期看到多个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言论称:股市连续下跌是由于估值体系混乱,略懂财务学的人都知道,估值体系是基于投资回报率要求的一整套价值判断体系。经过了上百年理论及实践的验证和完善,是相对稳定的投资标准,怎么到了中国就混乱了呢?难道中国的专家们在股市大跌中悟出了另一套体系?果真如此,明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应该从中国的股市专家中产生!
昏头怪症之四: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B股大跌
前几个交易日,上海B股连续大跌,众多的分析师解释是因为预期人民币升值,呜呼!B股对应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人民币升值B股应该涨才是,就像你持有一套价值82.8万元人民币的房产,原来价值只是10万美元,人民币升值了,现在的美元计价应该是10.2万美元。换句话说,10.2万美元才可以买到您这套房产。同样,B股对应的资产在中国境内,现在用相对于人民币贬值的外币购买,应该付出更多的外币才是,怎么是少付外币呢?
昏头怪症之五:人民币升值被称为利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场,由于目前内需相对不足,GDP主要靠出口拉动,人民币升值后,买中国的产品要多付美元,出口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应该是利空。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利的影响应大于有利的影响。7月22日股市大幅上涨,本是股市跌无可跌,利空出尽,升值幅度低于预期的一种表现,而有些人却将其解释为“升值利好” 的作用。这是典型的因果颠倒。
昏头怪症之六:30%小于2%
第二批股改方案平均送股超过了30%,相当于流通股股东的权益一下子增加了30%,而人民币升值2%,只是把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公司相关成本降低了2%,对这些公司业绩的影响很少很少。奇怪的是人民币升值2%,却成了大利好;而送股30%,股票不但不涨,还有些反而下跌。专家们一致唱多升值却看空股改,竟然出现30%<2%的不等式,不知道这是几年级的算术课程。
昏头怪症之七:大面积破净属于正常的股价结构调整
个别基本面太差,资产注水的上市公司跌破净资产非常正常,可当上市公司大面积跌破净资产,尤其是资产优良,市盈率很低的公司跌破净资产,就不太可能称为正常了。金融行为学已证明:市场参与者整体而言不可能是永远是理性的大面积破净本是投资者过度恐慌,加上某些不良大股东及市场主力的故意操纵行为,这怎么叫正常呢?
昏头怪症之八:H股成为判断A股价格合理与否的标准
市场专家普遍的观点认为,H股比A股定价合理,国际接轨就应该向H股看齐。其潜台词就是香港股市是“强有效市场”,股价始终是均衡的。索罗斯曾经讲过:金融市场从来就没有均衡过。如果拿美国这样的市场,经过200百年的历史统计出来的结论作为参考,或许还有些价值,如果以香港地区12年的H股市场的历史,来作为判断A股价格合理性的标准,就大错特错了,何况港人本来就不比大陆同胞们更了解中国上市公司。
首先,香港股市并不是“强有效”的,如果H股股价正常,就不应出现波动。巴菲特以每股1.68港币购入中石油,一年后的今天,中石油的股价是6.7港元。那我们到底是以巴菲特进场时的1.68元,还是以目前的6.7元为判断股价合理与否的标准?再者,如果H股合理,为什么还会出现含H股的A股价格低于H股呢?我们知道,股市是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短期的波动是供求和心里的作用,长期来看则是由股票的价值决定的,拿一个不断波动的价格作为标准,无异于刻舟求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