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财网
编者按去年今日,令多少证券业人士和广大投资者寄予殷切厚望的中小板的诞生。
从新和成、江苏琼花等首批8只股票正式上市交易的那一刻起,一年里,中小板给人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和希望,又给投资者带来了多少的唏嘘和泪水?脚步有些踉跄,有些蹒跚,但毕竟走过来了,逐渐成长为投资者不可忽视的投资品种。
蓦然回首,我们竟感觉到了这个板块目前的众多尴尬,与我们原来设想的方向,似乎愈来愈远。
?在旧框架上建立起来的新制度,到底是否足以减少上市公司的种种问题?
?定位不清,中小板会否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洞概念?
?面临要容纳不断虚胖的中小盘股的压力,中小板会否偏离既定轨道?
一问:
制度虽新框架旧 中小板难避污点
在广大投资者以及业内人士的想象中,正在建设发展壮大的中小板,应该是一个比主板制度更健全、监管更规范、治理更完善、上市审核更严格、上市公司更完美、公司行为更干净、公司前景更美好、投资价值更高的市场。
鉴于深沪股市十几年发展中存在的乱圈钱、乱投资、伪装上市、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高管贪污挪用资金、重大信息披露不及时等种种问题,中小板在创办之初,就陆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法规,以期防患于未然。
新制度频出不断
2004年5月20日,深交所颁布《中小企业板块交易特别规定》、《中小企业板块证券上市协议》两个基础性的法规,在上市准入制度、交易制度、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股份流通制度、市场监察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适应中小板特点的制度创新,为中小板的上市开辟了通道,也为中小板上市公司可能遭遇的退市厄运,预见性地制定了《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指明其退市后的出路:“股票被终止上市后,公司股票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继续交易。”并要求每一家上市公司与代理商签定了协议,以便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004年6月24日,深交所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和诚信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上市公司实施分类监管。其后深交所又建立了“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这开了我国证券史上的先河。
老毛病依然难治
毋庸置疑,中小板在发展过程中,迅速构筑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法规框架,完善了市场监察手段,提高了市场监察的效率。但是,正如一位资深人士指出的那样,由于基本的制度框架脱胎于原来主板,因此即使有一定的进步和创新,但依然没有超出“小修小补”的范围。这就使得一年来中小板发生的一些令人拍案惊奇的事件,多是对主板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老调重弹。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中小板所发生的令投资者伤心的事件却也不少。
第一件是江苏琼花事件。作为中小板首批8家上市公司之一,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就爆出了中小板的首例丑闻:公司上市前隐瞒了3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这3笔投资占了2003年末公司净资产1.18亿元的29.66%,合作方均为问题公司。3笔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市场舆论一片哗然,各界人士再次对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提出了质疑,对市场监管的无能为力感到震惊。
第二件是黔源电力事件。该股属于今年询价制实施之后中小板上市第一股。但谁也想不到,这只上市初期表现良好的股票2005年第一季报就令人大跌眼镜,每股收益竟然是-0.25元。上完市就“变脸”,速度之快可谓“前无古人”。
二问
定位模糊不清 尴尬并未改变
按照开板前的设想,中小企业板定位于一个高增长、高科技含量的市场。目前来看,除了少数像苏宁电器、凯恩股份、登海种业等个股上市后依旧体现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之外,其他公司上市后业绩增长并不明显,而且一些公司隶属于纺织、建材等行业,一点也看不出其高技术含量在哪里。
统计显示,2004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31.1%,和主板的31.2%基本一样,净利润平均增长12.64%,还低于主板的26.67%。2005年一季报的情况是,中小板42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长39.28%,高于主板的24.62%,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15.36%,比主板的6.62%高出一倍多,但苏宁电器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增加额就占了接近90%,如果剔除苏宁电器,中小板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下降为1.45%,低于主板。
现实与设想大相径庭!难怪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承载着市场各方的期待与梦想起航的中小板,一年以来所暴露出来的的毛病看起来并不比主板少多少,主板上所有的毛病中小板不仅没有绝迹,甚至中小板上市公司“变脸”速度比主板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来笼罩在中小板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露出了其平庸之身,“中小企业板块”成为一个无多少实质内容的空洞概念。
如果我们单纯从深交所恢复IPO的角度去看,也许可以这样说,深交所在恢复新股发行的同时,也带上了新的枷锁。这个枷锁正是中小板定位所带来的,新的定位将使得对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大盘股从此离深交所而去。本来盼着重发新股以便吸引新资源和新资金源源流入,让深交所重新振作起来,但带上“中小企业”这层光环之后,可能会演化成带着脚镣跳舞的尴尬格局。历史上深交所与上交所的良性竞争曾给投资者带来非常大的好处,但如今深交所已经无法再与上交所站在同样的平台上竞争,或者说,两个交易所分工“明确”之后,深交所发展的脚步从此将更加无法与上交所并驾齐驱,两市的竞争格局将因此划上休止符。
三问:
小盘股虚胖加速 中小板量小难容
以股本规模大小作为标准划分板块,本身也难以让人信服。这一点我们从短短十几年的证券史中已经看得很清楚,目前主板上那些“老”上市公司,大多数在上市之初不也是一两千万的盘子么?但借助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平台,经过连年股本的扩张之后(送股、转股、最主要的是配股),流通股本迅速膨胀,很快进入大盘股行列;当股本不断扩大之后,很多公司业绩是"王小儿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初的成长性大打折扣,甚或从成长股变成了垃圾股。由是观之,随着中小投资者最喜欢的送股、转股连年发生之后,中小企业板的定位也难免会变味了,到时还算不算中小企业,将是一个谜。
在主板市场,历史上由于坐庄投机的原因,小盘股曾经在“股坛”上以价值高估、股性活跃而占有重要的江湖地位。但如今放眼望去,主板上满眼的ST、*ST中,不就正是那些以往股本规模较小的公司么?
尽管一年前中小企业板的设立给了投资者种种美好的预期,并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创业板的雏形,但如今一反思,我们似乎偏离了既定的轨道了。毕竟,小盘板块和创业板块,根本就是两回事。
中小企业板“简历”
2000年起,深交所暂停新股上市申请筹备创业板。
2000年2月21日,深交所高新技术企业板小组成立。
2000年9月18日,创业板组织体系建立。
2000年10月14日,中国“创业板”宣告诞生。
2000年10月26日,深交所举办第一期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培训班。
2004年2月10日至12日,尚福林提出2004年在深交所设立中小盘股板块。
2004年2月14日,深圳重发新股进入最后的技术准备阶段。
2004年5月17日,“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
2004年6月25日,第一批8只新股在中小板挂牌交易。
2005年6月7日,三花股份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达到50只。(林燕辉 苏广华)
信息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