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深圳本地股再起重组波澜 2005-04-04 08:59
记者 陈赋斌 李宇 深圳报道 以深物业为代表的深圳本地股再次扮演了本次暴涨行情中的急先锋角色。 上周六,本报独家报道了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九龙建业入主深物业的消息。这意味着,伴随着紧急停牌而一度云山雾罩的深物业重组正在展露其庐山真面目。记者也从多条渠道获知,深物业绝非“终点站”,有关深圳本地股更大范围内的重组正在酝酿及实施当中。 “曲折”的重组路线 据悉,最近深圳市将召开全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深圳本地股重组无疑将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去年该市已经有数家公司出现收购要约,包括深纺织、深深房、深宝恒、 ST华发、深物业和深信泰丰等。随着深宝恒、 ST华发、深物业重组浮出水面,市场人士认为,深纺织、深深房、深信泰丰等公司将成为重组的又一梯队,本地股重组有望取得新进展。 深圳提出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重组始于 2001年,但其后却几经波折。 2002年底,深圳市有关部门表示,将大力推动本地上市公司重组。该市企业改革与发展办公室曾召集中信、南方、国信等六家券商讨论重组大计。尽管其间有过个别上市公司的零星重组案例,但就整体上而言,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局面在 2003年底逐步明朗。据深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深圳市政府在 2003年中开始研究制定《深圳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并最终确定“产业第一”的重组思路,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的李鸿忠要求“有钱无业莫进来”,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问题,提升公司持续竞争力。 以此为契机,深圳本地股重组的大幕得以真正拉开。2004年初,惠州德赛集团收购深万山,国药集团入主一致药业。2004年2月6日,深圳市召开市属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实行“政府主导,三大投资控股公司与区属投资管理公司对所属企业各自动手”的重组思路。更重要的是,一份涉及上千亿国有资产、 36家上市公司的重组计划此时由市政府高调推出。 不过,这份激动人心的重组计划,却因深圳市在 2004年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刚刚掀起的波澜又归于沉寂。去年 9月底,深圳市国有企业管理架构全面调整,原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建设控股公司和商贸控股公司三家市级资产经营公司被整合,组建成新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国资委下属国有独资企业; 11月初,又将市属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分别划归国资委和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名下,并由出资人负责所属企业的重组。尽管在半年多时间里,没有新的深圳本地公司重组浮出水面,但这些改革,被外界认为扫清了深圳本地股重组在机制上的最后障碍。 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新机构直到下半年才开始运作,加之去年市场行情一直低迷,上市公司重组确实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新机构运营逐步进入正轨,目前各项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深圳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更表示,根据出资人划分,重组工作分别由深圳市国资委和投资控股公司进行,不过原有的“产业第一”的思路仍是重组的指导思想。 “二元化”思路渐明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划分为国资委和投资控股公司分头管理,深圳的上市公司重组开始步入“二元化”格局。 此前亟待明确控股方架构的主要是深圳市属上市公司。按照改革方案,深圳市原三大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十余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被划转。其中,深物业、深深房、深纺织、特发信息、深国商、 ST特力等公司,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投资控股公司;而深天健、深长城、沙河股份、深振业、农产品、深深宝、深赛格、赛格三星、 ST华发等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则变更为深圳市国资委。此外,盐田港、深圳机场等仍分别由盐田港集团、深圳机场集团等进行授权管理。 业内人士分析,在“两条线”管理的构架下,实际上隐含了对重组力度及推进强度上的考虑。相比而言,投资控股公司具有更强的资产处置意味,旗下相关公司的基本面普遍较差,重组会进行得更彻底,而国资委更多地趋向于进行授权经营管理,当然其中也不排除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改组的可能,个别绩差公司如 ST华发会选择出让。 事实上, ST华发已在去年爆出了航盛电子公司欲收购其股权一事,此后又传出航盛电子准备放弃收购的消息。目前,收购一事虽未终止,但很可能已经陷入僵局。但从此事上,可看出有关方面急欲出让股权的意愿。 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现在的思路就是首先重组那些业绩不突出、基本面较差、发展前景不清的公司。深物业虽然摘帽,但也属此类,其2004年底的每股未分配利润为 -0.81元,这意味着按照公司现有盈利能力,近两三年内公司不会有分红。类似未分配利润为负的绩差公司,或会成为退出的首选,这样的公司包括深深房、深信泰丰等。而像盐田港等目前经营优良的企业,暂时还不会“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为港资的九龙建业介入深物业重组,为深圳本地股重组提供了新思路,恰巧的是,深发展也是在去年底才完成了对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的国有股转让过户。在探索通过内部产权多元化、引进国内优质企业等方式重组深圳上市公司的同时,外资介入无疑已成为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外资并购的政策法律环境日趋宽松,深圳本地股重组将带给市场新的憧憬。(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