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非经常性损益”撩动T族心弦 2005-03-03 08:48
记者 陈赋斌 “非经常性损益”一直是上市公司助推业绩的一大法宝,而对欲扭亏的T族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常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从T族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财政补贴收入是今年支撑*ST股业绩的头号功臣,此外处置资产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前年度计提准备冲回等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正是这些非经常性收益,让ST股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 收益途径多多 根据新修订的规则,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包括以下方面: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短期投资损益,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获得的短期投资损益除外;委托投资损益;扣除公司日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债务重组损益;资产置换损益;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符合定义规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 结合T族公司的预盈公告看,财政补贴逆转“二连亏”的情况最为普遍,如*ST农化(000950)、ST万鸿(600681)、*ST陈香(600735)、*ST珠峰(600338)、*ST京西(000802)等;其次是以前年度计提准备的冲回,如*ST万里由预亏变预盈就得益于收回占款。其它如处置资产收益、营业外收支等也发生的频率也较高。相对而言,由于ST公司大多缺乏业务盈利能力及现金流支持,获取短期投资收益、税收减免与返还、委托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收益的机会也相应较少。而债务重组损益、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损益等事项,已有明文规定不能计入年度收益,显然对ST公司扭亏缺乏帮助。 随意性成疑问 从T族公司非经常性收益的来源看,获取这项收益的目的是明显的。 据粗略统计,今年靠财政补贴一项扭亏的*ST公司,要占到全部扭亏*ST的一半以上。从财政补贴的性质上看,它通常是由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从扶持或政策导向角度出发而给予特定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持,一般应具有较严格的标准和审批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但实际上,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及保牌的考虑,还是“及时”地给这些公司进行了大剂量“输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财政补血在实施之前,往往都有上市公司的“前奏”。那就是在之前年度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计提坏帐等方式,挤掉资产中的大量水分,这样,即使当年大幅度亏损,但次年只需要地方政府付出相对较少的成本,便可盈利并保壳。也就是说,通过盈亏在年度间的调剂,避免踩上“三连亏”的红线。ST万鸿在2003年每股巨亏3.69元,同时严重资不抵债,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因收到了武汉市汉阳区政府2000万元财政补贴,去年每股盈利0.0471元,公司因此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 相比之下,以往年度最频繁采用的通过冲回坏帐准备来扭亏的方式,今年似乎更有运作上的难度,仅有为数不多的ST公司加以采用,如*ST万里等。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降低及ST公司基本面的进一步恶化,配合上市公司进行此种调帐处理的关联企业的意愿降低,同时也不排除其自身基本面恶化的因素。在财务审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虚构坏帐冲回的难度加大。 哪类扭亏更有料 其实,无论是变卖家产抑或是获得财政补贴,均只能解一时之需,仅是“补血”而非“造血”,对业绩的成长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对一些赤贫的ST股而言,更多的是获得了年报披露后的喘息机会。 种种情况显示,随着会计政策、退市制度等的日益严格,突击重组的生存空间在逐渐缩小,重组难度在继续加大。如果ST公司仅是设法拖延挂牌时间,满足于不退市,而不进行或无力实施实质性资产重组,仍然没有出路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冲回坏帐准备、卖资产、获取委托投资收益等方式“保壳”的ST公司,其后继重组有赖于相关各方在风险分担上的协调与配合,总体上讲重组的风险依然极大。 相对而言,获取大额财政补贴的公司应得到投资者更多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讲,政府的支持力度决定了ST公司的重组深度,地方政府不惜真金白银挽救的ST公司很可能蕴含有后继重组题材。(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