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科大创新暴露高校上市公司造假冰山一角

    2005-01-26 08:58




      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创新)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科技实业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另外四家公司共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科大创新取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资格。

      然而上市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戴着“高科技”光环的高校上市公司“丑闻”不断:违规上市、虚报利润;2003年底公司原总裁和财务总监被逮捕;2004年4月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直至有关责任人被法办。

      科大创新丑闻被揭露出来是因为5000万元资金的流失。

      科大创新先后两次通过质押担保、委托理财的形式向深圳一小公司提供了5000万元资金。其中,2000万元担保金被银行强行划走,3000万元委托理财资金到现在还不知去向。

      2003年12月,公司总经理陆晓明意识到这5000万元追不回来。为说服学校追加投资填账,他不得不向校领导汇报公司的真实情况。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说:“陆晓明说公司上市一年就出这么大的纰漏,如果公之于众将有损学校的形象。校领导经过磋商,觉得不能姑息,这个无底洞学校不应该背。当晚,我们就报了案。”

      揭了“盖子”的科大创新暴露出更多问题:根据公司披露的“更正后”的财务报表,科大创新2001年虚增利润832万元,2002年虚增利润592万元。即如果扣除虚增的利润,科大创新上市前的2001年净利润已从1005万元减至173万元,每股收益从0.20元减至0.03元,净资产收益率从11.99%降至2.24%;上市后的2002年净利润已从737万元减至145万元,每股收益从0.10元减至0.02元,净资产收益率从4.13%降至0.88%,已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

      违规上市后,缺乏制约让科大创新继续“为所欲为”。科大创新的董事会、监事会被经营层架空形同虚设。而根据有关规定,学校又不能干预公司经营。校长朱清时及其他领导事发后才知道产生了5000万元损失。

      朱清时对董事会的失职感到无奈。他说,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人员都是各个基础学科的学者,根本不懂经营。在第一笔资金作质押担保后,深圳那家公司曾将172万元汇到科大创新的账户上。其中120万元被董事会成员私自分掉,并对校领导谎称是盈利了这么多。尝到了甜头,董事会就同意其后又划3000万元作为委托理财,遂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人对这一丑闻讳莫如深。有的甚至对记者说:“科大创新只是高校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冰山一角,监管缺乏、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是这些公司的通病。只不过有的高校上市公司出现亏空,有学校兜着,为了名校的声誉,再大的窟窿也得填。”

      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对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一直都心存困惑: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高科技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上市后主营业绩迅速下滑,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代表。

      为了解科大创新以及高校上市公司运作过程中更多的细节,记者试图采访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以案件还在调查为由,拒绝采访。

      我国高校这些年一直在探寻建立产业化模式,但是定位并不清晰。朱清时认为,高校的长项是科技创新,精通的是产业链中上游链条的锻造。它的短处是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弱项在整个产业链中直接与市场衔接的地方。高校的这些弱项恰恰是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的长项。所以,高校成果转化较好的模式是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人们经常谈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发祥地,但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斯坦福大学本身在硅谷并没有创办任何一家公司,而是把大学的科技成果交由社会去实现产业化。

      科大创新管理层已全部更换。朱清时说:“尽管换了人,在这种体制下,还是难保不出事。我们已经打算将公司并入中科院的产业集群,他们更熟悉市场,经验更丰富。” (周剑虹 沈chong(羽中)/金融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2,089,833, 栏目计数: 6,162,087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