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多重利空齐压家电上市公司 2004-11-11 08:17
刚刚披露结束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家电上市公司整体日子越来越难过,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春兰股份等老牌绩优股1-9月的净利润均有滑坡,就连新上市登陆创业板的德豪润达也较去年同期业绩下跌近二成。 挤压 家电上市公司目前面临多种不利因素,在季报中普遍大叹苦经。青岛海尔主要从事电冰箱、空调器等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其冰箱和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城乡多级市场中月月保持第一,但1-9月的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2%。该公司称“在原材料涨价、能源紧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部分家电企业显露‘三高’症状:高额应收账款、高额存货、高危资金链风险。”钢材价格的上涨,对家电上市公司的成本影响非常明显。科龙电器、春兰股份、四川长虹等公司均在季报中提及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由于第三季度是一年中电力最紧张的时候,能源紧缺的影响也最大。一方面,企业因电价提高而额外支出了成本;另一方面,能源紧缺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整体经营成本增加。家电企业克服成本上升的手段之一是上规模,可能源紧缺恰恰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规模。 家电行业是“用钢大户”,而现在困难的是,过度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无法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家电生产厂商和经销商都已众口一词地表示,“今年年底家电产品的价格一定不会涨价。”据广东容声冰箱市场部负责人对外宣称,容声冰箱所采用的原材料价格,早在今年四五月份时就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下来了,所以近日钢材价格的上涨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市场人士则看到了家电企业不敢涨价的软肋:境外家电企业正加大在我国家电生产的投资,国内家电价格要涨价是不现实的。上月,松下电器宣布将在浙江建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家电生产基地,并计划到2006年度将在中国的销售额扩大到1万亿日元。日立宣布在中国的生产额将会在2006年翻番,业务规模达超过1万亿日元。东芝也表态要力争2008年前在华营业额创下1万亿日元纪录。面对日本家电企业在华本土化生产挑起的竞争,国产家电只有把价格竞争的大旗继续扛下去。成本上涨与价格竞争两头挤压,其结果必然是企业毛利率进一步压缩。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看,四川长虹、科龙电器、青岛海尔、海信电器等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都在下降。 动作 国内家电企业也有大的动作。就在科龙电器10月28日披露第三季度报告的同时,该公司宣布与其全资子公司科龙发展与原中山威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方中山顺畅公司拟共同出资2416万美元,组建广东科龙威力电器有限公司。其中,科龙电器以机器设备、现金、空调技术专利等出资1329万美元,占科龙威力55%的股权;科龙发展以现金604万美元出资,持有新公司25%的股权。至此,包括“威力”品牌、设备、部分不动产在内的威力方面的优质资产都已基本注入到新的合资公司中,科龙电器成为绝对的控制方。威力电器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洗衣机市场曾享有盛名,但目前已负债七八亿元之巨。按顾雏军历来的收购手法,估计又是只承接有效资产而不承担企业的历史债务。科龙电器在公告中称,科龙威力的设立,一是全力进军洗衣机行业,完善及拓宽本公司的家电产品线;二可以为缓解本公司空调产品产能的严重不足提供帮助,为实现公司战略远景提供有利的支持。 顾雏军及科龙电器在白色家电业越做越大,会不会随之产生新的风险?显然,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轻视当前家电市场的残酷环境。科龙电器在公告中提醒股东:家电行业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国内外各生产厂商的竞争已经相当的激烈,同时产品价格的变动也对公司科龙威力投资项目的收益产生一定的风险。 低调 家电行业的生存状况,就连新上市的公司也唱起低调。今年6月新上市的德豪润达主营业务为小家电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及销售,产品主要是厨房电器产品。季报显示,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保持较高价格水平,公司产品的订单价格无法随着成本提高而同步提高,且受出口退税率下调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滑坡19.24%。相比之下,以荣事达与三洋电机为股东背景的合肥三洋,财务报表还不算糟糕。合肥三洋克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前三季度业绩仍同比增长12.27%。该公司还预计,一年中二、三季度是公司主产品销售的淡季,特别是三季度是淡季的谷底,产品单台分摊的生产费用较高,淡季时产品的毛利率下降;一、四季度是公司产品的旺季,产品单台分摊的生产费用较低,旺季时产品的毛利率较高。换言之,合肥三洋的年报业绩不能用季报来简单换算,届时的报表会更漂亮。 从财务指标看,家电上市公司的压力实在不小。青岛海尔指出的“三高”症状,系非常容易拖跨企业的财务风险。2004年中期期末,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春兰股份的应收账款分别高达104917.22万元、435793.44万元、93967.32万元。“三高”症状的严重存在,使得企业资金运作的成本增加。央行刚刚实施的加息及进一步存在的加息预期,必然导致“三高”症状下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的家电企业,增加财务费用,进而削弱盈利。(记者张炜/中国经济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