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2022-09-07)
  • 阿里巴巴香港二次上市 计划筹资100亿美元 (2019-06-27)
  • 国际金价强势反弹创近14个月新高 一季度全球央行对黄金开启买买买模式 (2019-06-12)
  • 世界黄金协会:各国央行购金成推升全球黄金需求重要因素 (2019-06-10)
  • 央行组合拳三连击 稳定外汇市场预期 (2018-08-29)
  • 人民币回调幅度有点大 外资一直在抄底人民币资产 (2018-07-20)
  • 多只分级B两日零成交 基金严防分级B“蝴蝶效应” (2017-05-04)
  • 央行继续锁长放短:755亿央票续发+110亿逆回购 (2013-08-14)
  • 证监会5月新批5家QFII (2013-06-18)
  • 各类机构加快布局前海 多家基金公司布局 (2013-01-18)
  • 美银宣布再减持建行104亿股 (2011-11-15)
  • 可转债配置时机显现 (2011-09-09)
  • 央行多手段匹配机构流动性需求 (2011-09-07)
  • 史玉柱扫货民生银行H股 半月8次买入3816万股 (2011-09-03)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周边市场 >> 汇金·国债·基金·港台 >> 公开信息

    基金业演绎“围城”谜局

    2004-09-13 07:59



        

        除货币市场基金日子稍好外,多数基金公司业绩每况愈下,但出人意料的是,烟草、影视、保险等行业公司仍在顽强地向基金业进军——

        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中国基金业正演绎一出“围城”迷局。

        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基金公司发行日渐萎缩,郎咸平“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的预言似乎要一语成谶。但出人意料的是,烟草、影视、保险等行业的公司仍在顽强地向基金业大进军。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早已不把城里当乐土,这就是中国基金业的现状。

        城内“焦头烂额”

        有一封信正在某基金公司内部传阅学习,这是一位女士的信。在年初基金财富神话广泛宣扬时,她背着丈夫偷偷买了该公司的基金。这家基金公司的客户服务做得很好,每个月都寄来一份对账单,但是却一直在缩水,结果收到一次夫妻俩就打一次,无奈之下,她提笔写了这封信,要求基金公司以后不要再寄对账单了。

        对于此事,基金公司的人亦是万分无奈。他们除了总结投资方面的不足外,更感叹自己生存空间有限——股权分置悬而未决,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资源稀缺,缺少做空机制,这一切都让基金在股市的腾挪显得举步维艰。

        一位知情人透露,早先成立基金公司时,几千万的投入,基本上靠分红二年就能收回,其后就是净利润。但现在,“不行了。”他长叹一声。

        8月16日成立的华安宝利配置基金让华安基金面子上很有些过不去,这只基金只发行了11.3亿份,其中有效户数为4613户,平均每户买了近25万。联想起当初华安在2001年9月发行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时,很多市民连夜排队购买的景象,恍如隔世。

        在低迷的市道下,老基金公司尚且如此,遑论那些刚刚设立的基金公司。“老基金发行困难不要紧,至少他还有那些已发行的基金为他垫底,可我们不行。”一位新基金公司的研究总监告诉记者。

        对此,曾创下开放式基金发行地量的金鹰基金也许最有体会。今年4月12日公开发行的金鹰中小盘精选基金募集规模仅仅5.45亿,让市场大吃一惊。而其第一只基金——金鹰成份股基金总额在2004年二季度报告中显示出仅余下4.5亿基金份额。这就是说,现在金鹰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有可能在10亿以下。如果以1.5%的管理费计算,那么其年管理费已不到1500万。而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每年需要3000万的运营成本,按1.5%的管理费计算,这需要至少管理20亿规模的基金才能保本。金鹰的日子可想而知。

        不过,即使是发过了20亿的基金公司,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年初一只刚发过20亿规模基金的新公司研究人员小张,感叹出差费用控制得太紧,“我们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对酒店的电脑账单,手工开的发票根本报不了,一天吃饭补助不到100块钱,哪像一些老基金公司财大气粗,出差什么费用都报以外,另外还补500块钱。”

         “基金日子好不好过,其实从其费用控制严格与否就能看得出来,而且这个指标还很关键。”晨星(中国)的基金评价中心主任黄晓萍向记者表示。

        日子最难过的还不是这些新基金,毕竟他们已经起步。而那些筹建中尚未发行新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可谓度日如年。

        “再不发基金,我们的资本金就要吃完了。”某筹建中的基金公司负责人大吐苦水。一位基金公司的营运总监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基金公司,从筹建到发行第一只产品,一般要2年左右的时间,这还算是顺利的。首先是租房子,并加以豪华装修,这最少也要300万,如果在上海的闹市区租,可能更贵;上TA系统,如果再加上直销系统以及Call Center,目标更高的一点就是要上CRM系统,这要花1000万左右,这种费用并不是一次投入的,还要陆续增加;基金公司关键是人,所以人力成本会很高。

        这种人力成本有多高呢?据最近一项调查,基金经理的年度总薪酬集中在39—70万之间,其中,基金投资总监薪酬的高端水平已经逾越百万大关,达到120万的高薪。这比行业整体水平高50%以上,研发岗位也比市场整体水平高40%。新基金公司虽然未发行新品,但薪水也不会太低,否则就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

        “新基金公司一般为50人,以人均工资20万计算,一年就得花1000万。”这位营运总监掰着手指算道,开始发基金时,还得有宣传广告费和投资者联系费用,加起来,吃个两年就差不多了。
        费用虽然高,但只要坚持到新产品推出,基金公司就会长舒一口气,最怕的就是因为股东问题或其他问题一拖再拖,这种现象已频频出现。

        城外战旗猎猎

        在城里的人看起来,这里已经并非乐土。但是,城外的人却想冲进来。深圳某基金公司的李某最近挺忙,下了班之后还得加紧写成立基金公司的可行性报告。“一个朋友要得挺紧的,他想找几个人出资成立一个基金公司。”

        在李某看起来,尽管现在基金公司发行艰难,但还是有利可图。这也是他积极动员朋友参加的原因。“你现在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行业?无论投资好坏,都照样提1.5%的管理费。”

        在更多的人士看起来,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周正庆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国外成熟市场基金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企业提高运作效率等方面作用显著,而我国目前基金占GDP的比重不足3%,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潜在的个人投资需求巨大,社会公众对投资理财尤其是长期投资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和强烈。这种投资理财的需求将为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

        在这种逻辑下,很多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对郎咸平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的观点并不认可。他们认为,中国基金业如果从1998年发行第一只规范的封闭式基金算起,到现在也只有6年的时间,应该还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其实,现在基金业还不算竞争激烈的。”一位基金公司运营总监这样打了个比方,“在家电业、汽车等充分竞争的行业,竞争才是真正的残酷。有的行业,成立就是倒闭的开始,基金还没到这个份上,虽然有可能发第一只还不能持平,但是只要不犯大错误,一只只发下来,还是会过得很好。”而对于这种激烈程度,晨星(中国)的黄晓萍也表示,现在只能说明竞争加剧,还没有到最激烈的程度。

        稳定的管理费收入、还不算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多企业想进军基金业,这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也许只是部分理由。“企业通过进军基金业,以少量的成本控制几亿、几十亿的资金,来达到资产运作的目的,这个情况值得重视。”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提醒记者。

        而这并非没有先例:某上市公司间接控股了一家基金,而这家基金又购进了这家上市公司大量的股票,这明显就是用投资人的钱为上市公司托盘,是典型的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类似的例子可以随手拈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据悉,从1998年到现在,共有40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业,推出基金产品146只,基金总体规模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股市流通市值的25%左右。而现在还有十来家正在筹建当中。而有消息称,监管层心中理想的基金公司数字是达到200家,以进行充分竞争。
        
       竞争日趋激烈

        在新基金公司看来,他们与老基金公司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我们一成立就面对如此残酷的市场,老基金公司再怎么样都有封闭式基金垫底,而且在中国基金业起步阶段,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思想指导下,他们获得了很多扶持,比如新股向基金配售,就让老基金赚个盆满钵满。”一位新基金公司的营运总监有些忿忿不平。

        但老基金就那么舒服吗?非也。银行也能办基金的消息让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感到一丝震憾。“银行是现在基金销售的绝对主力,离开了银行的支持,基金根本没法卖。”一位基金市场人士透露。而历只基金销售表结构也显示,银行销售规模占到总规模的绝对优势。

        “如果银行自己办基金公司,那么它的销售力量绝对会倾向于它自己的基金公司。”这位人士很无奈,“现在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做了6年也只达到了300来亿,你看吧,如果银行开办基金公司,不到两年就能超过这个规模。”

        基金面临的也许不只是银行即将的背离。券商的集合理财也将锋刃抵上了基金的后肋。据悉,券商的集合理财也将设计成基金产品的模式,也可能会公开发售,具有申购、赎回条款,资金由托管行托管。更有知情人透露,正在制定的细则,对集合理财的销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6月份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

        券商与银行是否将抛弃基金?基金业陷入了深深的苦思。

        或许,这并不是基金业最大的苦恼。基金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财方式,如果真能让老百姓认识到它的好处,那么依靠基金自己的直销也许也能发到一定规模。基金同行的竞争更让他们体会到切肤之痛。

        “现在市场可投资的股票就那么多,还在批这么多的基金公司。大家只有把钱投到那些蓝筹股上面,形成‘一九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某新基金公司营运总监表示。他认为,就是因为竞争的激烈,所以屡屡出现销售违规现象。

        这位人士表示,新股既然可以停发,那么基金是不是也可以停发一段时间,让新基金公司喘一口气,做做持续营销,因为新基金面临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据记者了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士还不在少数。“而这也是银行的想法。”据这位人士形容,“银行现在太疲了,一些基层支行不断地向上级反映,要求停发基金,休整一段时间,因为他们的资源消耗太大了。”

        这种想法却受到了一些待批待建基金公司的抗议。“为什么他们进了城,却想着要关上城门呢?”

        但大家都挤进来形成了什么图景呢——恶性竞争,市场营销竞相打折;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勇气,投资、产品设计人盯人;争抢人才,彼此互挖墙脚,从业人员升职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一位老基金公司的部门总监预测,“虽然现在基金公司待遇比较高,但这种行业利润必然走向平均化,而这也许只要两三年的光景,现在券商的处境也许就是基金公司的将来。”(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516,844, 栏目计数: 2,354,331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