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2004·夏)

    2004-07-22 08:45




      
        宏观经济走向及其对上半年行业景气的影响

        □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是本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今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工业生产"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受到抑制。从景气变化看,1-4月份景气水平持续上扬,达到164点的历史高位后,从5月份开始明显回落,景气水平下降5.8点,其中,轻工业景气回落6.5点,重工业回落5点,轻工业回落幅度略高于重工业。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影响,预计7月份工业增长景气将继续回落,重工业的回落幅度有可能超过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景气回落的主要原因。

        □虽然调控措施对一些行业,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生产增长和价格上涨产生抑制作用,但从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工业产品销售率、企业亏损额等指标看,总体水平均远远高于去年同期。

        □由于多数行业在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近年来景气水平的历史高点,尽管5月份出现程度不同的回落,但行业景气水平仍然较高。处于良好和较好景气区间的行业有30个,比4月份增加了1个行业,占全部跟踪的39个行业中的76.9%。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格局及其对产业增长景气的影响

        1.工业增长景气状况

        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是本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今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工业生产"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受到抑制。从景气变化看,1-4月份景气水平持续上扬,达到164点的历史高位后,从5月份开始明显回落,景气水平下降5.8点,其中,轻工业景气回落6.5点,重工业回落5点,轻工业回落幅度略高于重工业。从统计数据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310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9%,轻工业增长16%,分别回落2.5和0.6个百分点。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影响,预计7月份工业增长景气将继续回落,重工业的回落幅度有可能超过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景气回落的主要原因(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生产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股份制企业景气水平从年初开始回落,到2004年5月份已基本接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景气水平,下降幅度近20点;相比而言,外资企业下降幅度较小,总体景气水平仍保持在历史高位,仍是目前工业增长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从实际数据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770亿元,同比增长14.7%;集体企业1048亿元,同比增长11.4%;股份制企业8779亿元,同比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622亿元,同比增长22.0%(见图2)。

        2.固定资产投资景气状况

        固定资产投资景气在经历了1-3月份的快速增长以后,4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下滑,5月份景气水平比3月份下降近10个点。从统计数据看,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154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8%,增幅比1-4月份已经回落了8个百分点。5月当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0亿元,增长18.3%,增幅比4月当月回落16.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12892个,也比上年同期减少15.7%。投资增幅呈加快回落态势,表明宏观调控已见成效。预计这种走势将在今后3到5个月内会得以持续。

        从不同领域情况看,1-5月份第二产业投资6149亿元,增长47.8%,回落10.3个百分点,是投资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投资9158亿元,增长27.7%,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投资241亿元,增长54.8%,回落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703亿元,增长32%,回落2.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国家重点调控的领域,如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行业投资增长速度回落最大,与上年相比,增幅回落均达到20%以上。受政策波及效果影响,纺织服装业、化学、汽车和机械等行业投资增长幅度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但瓶颈行业如电力、石油加工和炼焦业等行业投资增幅保持了相对平稳态势,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小幅度的加速。

        3.社会消费品零售景气状况

        景气分析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1季度达到140点的历史高位后,从4月份开始呈现单边下降态势。其中批发零售业的下降幅度大于零售总额的幅度。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景气重新出现回升态势。

        由于景气分析进行了原始数据的季节调整,有效地克服了去年非典时期基数太低的影响,所以,5月份消费增长景气的回升是真实有效的。其原因一是假日消费效应明显。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人次和实现旅游收入与2002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了19.6%和17.8%,所监测的140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长32%。第二,一些主要消费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如通讯器材、石油及制品,服装、文化办公用品等领域,景气水平和同比增长速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是带动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据统计,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99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1-4月份上升1.2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7.8%,增幅比4月份上升4.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1.5%。

        4.进出口增长景气状况

        2004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出口增长景气在去年年末达到150点的历史高位以后,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于2004年初开始走稳回落,4月份重新稳步回升,宏观调控对该领域的影响不大。进口增长景气受国内工业增长、投资增长和政府宏观调控影响比较直接,所以,从2003年底开始出现加速增长,2004年2月份增速减缓趋稳,5月份出现明显回落。据统计,5月份,进口4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增速比上月回落7.4个百分点。出口449亿美元,增长32.8%,增速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1-5月,进出口总额4238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其中,出口2076亿美元,增长33.4%;进口2162亿美元,增长41.0%。

        2003年以来,我国进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大于出口增长速度,并于今年初开始出现逆差。进口能源、原材料总量和价格同步快速攀升是导致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1--4月主要商品进口中,铁矿石、钢坯的进口增速超过2倍,废铝、废铜、成品油进口分别增长93%、67.8%和62.7%。随着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不断扩大,钢铁、化学原材料、有色金属等行业进口增长明显放慢,逆差局面有所扭转,5月单月实现顺差21亿美元。但1-5月份,进出口相抵,逆差仍然达到87亿美元。另外,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高速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统计456.4亿美元,增长63.8%;进口总额统计469亿美元,增长39%;数字单片集成电路进出口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长,光盘驱动器、液晶显示器、重量≤10KG便携数字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速均100%。

        5.价格形势分析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达到105.1,同比上涨4.4%,但环比下降0.1%,同比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9%,农村上涨5.2%。农村的物价上涨幅度大于城市。分品种看,除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外,大部分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平稳,甚至有些品种,如衣服、家庭设备等产品价格还出现了负增长。

        相对于居民消费品价格,今年上半年投资品价格增长十分迅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都在7%以上。5月份虽然相比4月增幅有所下降,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同时投资品中的不同品种的价格增幅相差极为悬殊。

        今年上半年,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如果价格传导顺畅,一段时间后生产价格的高增长就会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历史数据显示,投资品价格变化超前于消费品价格变化大致一年左右,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一般会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来。但如果受最终消费需求的约束,初级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最终产品,就会形成某些行业或某些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过剩,最终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和萧条。这正是我国政府及早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初步估计。导致钢铁等重要投资品价格回落的原因70%是宏观调控,20%是国际钢铁市场的价格变动的波及影响,约10%是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

        二、行业增长与效益景气形势分析

        2004年上半年,绝大多数行业景气水平都呈现明显上升或稳定发展态势,说明宏观经济持续走强有坚实的行业基础。虽然调控措施会对一些行业,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生产增长和价格上涨产生抑制作用,但从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工业产品销售率、企业亏损额等指标看,总体水平均远远高于去年同期。即使下半年经济增长景气继续回落,各产业全年的增长景气仍将处于近5年来的最好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的金融与行政手段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增长态势的变化方向和幅度也有所不同。

        1.行业增长景气分析

        5月份,近一半的工业行业增长景气出现明显回落。同4月份相比,景气回落的行业数量由6个升至18个,增加了近两倍,回落幅度也明显加大。这部分行业在全部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是导致目前工业增长景气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景气水平快速上升的行业数量由4月份的21个下降至7个,上升的幅度也明显减小。不过由于多数行业在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近年来景气水平的历史高点,尽管5月份出现程度不同的回落,但行业景气水平仍然较高。处于良好和较好景气区间的行业有30个,比4月份增加了1个行业,占全部跟踪的39个行业中的76.9%(见表1)。

        2.行业效益景气分析

        同4月份相比,5月份行业效益景气总体呈现以下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效益运行态势良好,前5个月,多数行业的效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处于效益景气好以上水平的行业有22个,占全部月度跟踪的39个行业中的56.4%,而较差的行业仅有5个,仅占12.8%;二是,在效益景气指数继续上升的行业中,多数行业上升幅度明显放缓,典型的如:水泥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三是,4月份出现效益景气回落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效益景气回落幅度明显加大(见表2)。

        从历史经验来看,行业增长景气的变化一般超前效益景气1到2个月。所以,当前增长景气的变化格局很有可能在三季度乃至带动行业效益景气回落范围和幅度的继续扩大。

        3.行业综合评价

        研究显示,不同行业的投资价值是从左下角往右上方递增的(见表3),在调整行业资产的配置时,应逐步从行业属性差的行业中逐步退出,资产比例应以右方和上方的资产为主。对于增长景气、效益景气都比较一般和较差的行业,我们要积极关注这类行业复苏进程。

    总体策划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王守辉、张新海、张进、魏云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经济走向预期与下半年行业景气趋势

        □经历了2003年以来的"爆发式"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经济已经形成寻找一个新的可持续增长的"均衡增长通道"的内在机制,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下半年我国产业形势总体向好,增长格局将继续维持,但增长趋势放缓。首先,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仍在继续,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稳定复苏阶段,我国产业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另外,产业的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中存在着诸多不协调因素的制约,如: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非常薄弱。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我国产业的景气增长将趋于平缓。

        □中国产业跟踪研究成果显示,今年下半年,重点工业行业中,景气良好及较好的行业数量仍将占大部分,并且总体比重还将保持稳定;景气一般的行业大部分保持稳定,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景气较差的行业将有所减少。中国产业的整体景气水平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产业增长格局并未改变,但增长趋于平缓。

        一、下半年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在此背景下行业景气走向

        1.宏观经济走势

        毫无疑问,宏观调控效果在7月份乃至整个第三季度还将得以逐步显现。但应看到,中央政府在关注到各地方和钢铁等行业出现的过激反应后,开始在政策力度、方式等方面也进行适当调整,并于6月中旬明确发出鼓励"煤、电、油、运"等瓶颈领域加快发展的政策信号。可以预计,下半年中央针对经济过热而采取的相关政策的推进力度将有所变化,但上半年政策的滞后影响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物价的快速上涨态势将逐步弱化。目前,导致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各种因素中,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增长,尤其是粮食价格的增长是主要驱动力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是第二位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增长包含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合理因素,也是中国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可以肯定,由此形成的物价上涨力量还将继续较长时间。不过,粮食价格的快速增长态势存在多方面的逆转性力量。首先,去年以来粮食价格的快速增长受全球范围粮食减产等国际性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粮食供应能力的增强,国际粮价持续高走的动力在不断弱化,并将对国内粮价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在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政策的推动下,今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增收已成定局,从而从根本上减弱粮价持续走高的动力。第三,粮食是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这种特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供给能力提高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所以预计今年粮食价格将在目前的高位水平保持稳定,甚至可能在第三、第四季度出现下调可能。

        影响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的因素与粮食价格明显不同。由于煤、电、油、运等领域的供给能力受到资源约束和建设周期约束,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所以,供应紧张的居面还将持续一定时间。加上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波动,提高了国内的能源成本,所以,预计短期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效果近期不断增强和政策效果在下半年的滞后影响,投资增长明显减速,以及中游制造业环节针对成本压力不断增强而进行的生产调整,这些因素都将从需求的角度一定程度地减弱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基于以上判断,结合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我们预计7月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将基本延续前几个月份的上涨趋势,达到103.5~103.8。从8月份开始,物价的上涨趋势将逐步减弱,达到104的水平,三季度乃至四季度将稳定在104~104.5的区间。

        投资增长的下降将是暂时性现象。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投资的高增长态势已得到遏制。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政策实施中难于完全避免的"一刀切"等问题,在部分领域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并将在未来半年出现恢复性增长。另外,中国经济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关键时期,内在的投资增长冲动依然强劲。与此同时,煤、电、油、运环节的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正日益严峻,新的投资需求还在快速形成和加强。所以,未来较长时期,投资增长的内在拉动力量依然十分强劲。综合考虑到中央政策的滞后效应,预计6、7月份投资增长速度将在5月份的水平上继续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达到14%~15%左右,上半年达到28%~30%。8、9月份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可能逆转,三季度总体上将达到20%以上。全年投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

        全年GDP增长有望实现9%的增长速度。总的来看,经历了2003年以来的"爆发式"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经济已经形成寻找一个新的可持续增长的"均衡增长通道"的内在机制。中央的宏观政策一定程度上顺应并促进了这种趋势。但由于政策实施中"地方博弈"等传统问题的干扰,使得实际的调控结果有所偏离理想状态。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尤其在投资增长的拉动力量弱化以后,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出口增长也将保持稳步快速增长态势,另外,从货币政策的实践看,由于物价上涨的压力已出现缓和迹象,加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内在要求,货币当局在短期内实施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逐步减小。最后,今年农业增收和服务业快速增长态势比较明确,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模型分析显示,二季度尽管总体增长放慢,但由于去年二季度受非典因素影响GDP增长基数较低,所以,今年二季度增长速度仍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季度,整体经济增长将在延续二季度的低增长态势的基础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速回升,但由于去年三季度GDP高增长形成较高的增长基数,预计增长速度将达到8.6%的水平。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出现全面的稳步回升局面,增速将达到或超过9%的水平,全年总体上将达到9%左右。在此值得格外重视的是,下半年GDP增长速度低于上半年并不能说明实际的增长状况变差,而主要是2003年增长基数的原因。

        2.行业增长态势预测

        产业景气水平将趋于平缓。2004年下半年我国产业形势总体向好,增长格局将继续维持,但增长趋势放缓。首先,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仍在继续,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稳定复苏阶段,我国产业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另外,产业的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因素的制约,如: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非常薄弱。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我国产业的景气增长将趋于平缓。

        中国产业跟踪研究的有关预测成果显示,2004年下半年,重点工业行业中,景气良好及较好的行业数量仍将占大部分,并且总体比重还将保持稳定;景气一般的行业大部分保持稳定,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景气较差的行业将有所减少。中国产业的整体景气水平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产业的增长格局并未改变,但增长趋于平缓(见上图)。

        (1)2003年-2004年一季度景气良好的行业数量快速增加,预计下半年景气良好行业的数量将趋于稳定,并且数量可能还有所减少。

        (2)多数行业仍然集中于景气较好区间,2004年一季度景气较好的行业数量减少,主要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进入景气良好区间,2004年下半年部分行业将逐步回落,同时也有行业上升至景气较好区间,景气较好行业的数量在下半年将有所增加。

        (3)景气一般的行业数量及具体行业较为稳定,这些行业的增长受到体制、市场等不同要素的制约。

        (4)我们关注的行业中,唯一景气较差的行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已经在一季度走出低谷(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季度在所有行业的景气研究中,只有陶瓷制造业和其他文体设备制造业处于较差的景气水平),下半年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还将继续增长(见表1)。

        二、把握产业景气趋势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新一轮经济增长结构

        从宏观经济指标看,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其实,早在2002年初,甚至2001年底,中国产业增长的结构变化就已经开始。首先是一批高增长行业的形成。其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汽车和房地产业等代表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升级的新一代消费升级行业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底开始明显加快,第二是以食品、饮料(尤其是乳制品业)、纺织服装、文教体育用品、以及手机、数码家电等中高档家用电子产品等,与居民日常消费结构升级关联密切的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速。与此同时,2002年以前的一些高增长行业如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等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的原因,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这些在产业结构层面发生的变化向我们提示经济发展的均衡格局开始打破,新的均衡格局开始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可是在宏观经济层面,这些变化的表现并不突出,尤其在变动初期,工业增加值、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及时表现这种变化。可以说,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忽略了结构层面的这些重要变化。

        2002年初的这种变化在此后一年的发展中充分证实了对整个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性。进入2002年下半年,这股增长力量不断加强,并快速传递到中游制造业环节和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以及运输等基础设施环节,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倾向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并在总量层面开始扭转过去几年的持续下滑态势。到2002年底,整个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局面基本形成。

        进入2003年,绝大多数产业的增速回升在投资和价格领域开始产生影响,并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随着下游消费品工业增长速度的继续加快,中游制造业环节出现加速增长,并促成了一次新的投资高潮。这种增长态势在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利影响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进入下半年以后,整个工业增长出现反弹性的"爆发式"快速增长,并形成对上游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到2003年8月份,这种压力就达到了"瓶颈"程度。煤炭、电力短缺,矿石、石油、运输能力紧张,导致原材料价格水平的快速上扬,并产生两种力量:第一是对中游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形成的成本压力。由于中游和下游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没有改变,激烈竞争形成的"竞争阻隔"阻断了上游原材料涨价向下游产业环节,尤其是终端消费者的转移,从而迫使中游制造业企业两头受压,利润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如机械制造业、集装箱制造业、家电行业、电机行业等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第二股力量是投资的快速增长。高价格导致高利润,进而吸引了相关领域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上游环节的供应短缺,并将这股力量通过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传递到货币领域,在叠加了粮食价格的全面回升等因素后,导致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

        面对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中央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过开发区等建设项目的清理整顿缓解投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收紧银根,控制信贷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第二季度,调控措施产生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政府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各种建设项目,从根源上对投资需求扩张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调控,另一方面,金融部门通过控制贷款发放规模,直接限制了一些快速增长领域的投资增长,使得整个投资增长幅度从4月份开始明显回落,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也随之回落。与此同时,上游环节的供应能力通过原有能力的挖潜和新增能力的加速启动,也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供给短缺。在几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下,除了电力、煤炭和运输部门外,多数原材料行业的短缺局面开始出现缓和迹象,部分产品领域甚至出现价格快速下降,需求明显萎缩的现象。几方面力量中,政府政策调控无疑发挥了主导作用。

        对过热领域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其他非重点调控行业,如汽车、机械等行业,普遍出现增速回落和效益下降的情况(见表2)。

    表2.工业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行业名称                    效益景气                  增长景气  
                      03年12月  04年3月  04年5月 03年12月 04年3月  04年5月
    煤炭工业           104.46   108.30   111.57   133.78   139.05   147.38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100.72   103.23   104.09   106.64   115.37   118.77    
    石油加工业         103.53   109.17   109.66   107.50   114.43   118.5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13.59   120.25   121.51   138.69   146.70   151.44    
    食品制造业         104.88   107.27   109.60   111.02   112.84   119.42    
    饮料工业           102.14   106.71   105.92   114.89   118.97   122.81    
    烟草行业           100.34   101.55   101.38   110.27   111.04   110.87    
    纺织业             112.56   102.70   105.28   131.76   133.69   132.47    
    服装及其它纤维      
    制品制造业         106.25   101.74   102.90   121.41   118.11   120.38    
    造纸工业           109.61   110.01   112.19   128.71   131.15   130.74    
    印刷业             106.66    99.20   103.60   119.45   123.04   126.6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06.85    98.48   104.58   129.50   139.89   141.34    
    化学药制造业       108.39   104.64   102.43   126.91   122.00   116.18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    
    工业               101.58   99.83     98.39   110.43   112.79   110.92    
    生物、生化制品的    
    制造业             101.88   101.51   100.98   132.84   138.54   122.61    
    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造业     115.15   126.56   127.28   134.44   143.19   144.6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2.39   116.13   115.41   113.40   121.79   130.11    
    橡胶制造业         111.58   109.60   111.83   139.08   146.40   142.68    
    塑料制造业         103.74    97.06   101.03   123.43   126.75   132.26    
    水泥制造业         114.26   117.40   120.20   139.32   145.27   150.49    
    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116.06   123.66   125.86   125.03   135.64   142.70    
    陶瓷制品业         104.43   103.02   104.99    79.86    89.45    92.40    
    耐火材料制品业     111.41   105.36   121.89   123.18   130.34   144.45    
    钢铁工业           114.79   133.22   129.08   142.63   168.29   166.31    
    有色金属工业       116.49   136.70   140.83   140.31   161.89   170.63    
    金属制品业         113.53   111.62   116.75   134.78   142.20   144.43    
    普通机械制造业     114.44   112.58   118.08   141.72   157.16   160.6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6.95   106.29   111.88   123.98   138.12   140.6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不含汽车)         101.23    99.40   100.12   124.56   130.45   127.00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               112.19   109.87   113.75   142.12   155.44   159.65    
    仪器仪表制造业     109.44   107.91   111.72   139.52   146.08   145.51    
    汽车制造业         107.20   106.67   104.91   156.95   158.68   144.11    
    家用电器制造业     107.24    97.08    98.04   127.75   128.94   125.92    
    通信及相关设备制
    造业                96.49    97.69    98.00   110.83   115.30   118.76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101.33    91.83    96.03   181.85   181.83   178.81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107.76   111.80   114.88   137.91   152.74   160.01    
    电力工业           102.62   104.46   103.22   118.45   124.80   125.52    
    煤气生产供应业     107.26   107.27   110.44   129.58   130.23   129.99    
    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101.94    95.63    97.81   117.33   115.87   116.09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总体策划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王守辉、张新海、张进、魏云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3,185, 栏目计数: 6,144,113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