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乳业:诡异而喧嚣的六月

    2004-06-28 08:35





      也许,在2004年的这个六月,已经决定了许多乳业英雄们未来的命运走向。

      令人目不暇接的争吵、宣告、狂欢、赌注、厮杀,发生在这个六月。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微妙而深远的变数,足以改变整个中国乳业发展的走向。

      在这个六月,正如许多悲观主义者两年前所预言的,伊利股份再次祸起萧墙。也许,几个独立董事“反水”闹事,对于牢牢掌握着伊利大局的郑俊怀、杨桂琴来说,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然而,假如将另一个开始在董事会唱反调的人物———潘刚加入考虑,那就大不相同了。潘刚,这位1992年加入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的前身)的年轻人,2002年以32岁的年龄成为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对于潘刚与“独董风波”有没有联系、潘刚是否会步牛根生之后尘选择出走,成为坊间议论纷纷的话题,一时传言四起。作为创造了伊利液态奶辉煌的头号功臣,没有人敢小看潘刚的动向对于伊利的影响程度。液态奶已经成为伊利最主要的业务,而且,大家都明白,乳业公司今后的成败关键,恰恰在液态奶。

      同样在六月,刚刚五岁的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因其“广告轰炸+低价促销”策略,而一直被业界质疑其“资金软肋”的蒙牛,继数年前获得摩根斯坦利等的青睐之后,终于成功在香港融资。当广告战“高手”和价格战“杀手”获得了大量资金时,每个人都预感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牛根生已经放话,2004年将做到100亿的销售额(2003年是50亿)。这一数字接近于光明(59亿)、伊利(62亿)两家去年销售额的总和。蒙牛新增的50亿销售额,将如何实现?牛根生愿意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付出多少代价呢?

      蒙牛上市对伊利、光明的“刺激”恐怕还不止于此。新希望的产权结构早已经十分明晰,牛根生此次也已经光明正大地、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实现了创业者及管理团队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伊利正承受着“独董风波”中对其实行MBO的怀疑。伊利正在为其历史包袱和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付出巨大的代价。

      还是在这个六月,野心勃勃的后来者新希望,宣布与国际纸业公司结盟,主攻“巴氏奶”。多年来,在国内乳业公司前台较劲的背后,是国际纸业巨头的后台角力。近年来中国乳业、果汁业大跃进的最大获利者,就是提供包装纸盒的瑞典利乐。伊利去年得了一块“中国首家实现销售利乐产品50亿包”的牌匾,以大致每个纸盒0.4元的价格估算,伊利在过去几年中花了20亿左右买包装纸盒。为了从利乐手中夺取诱人的市场份额,国际纸业公司将在多大程度上扶持自己体系内的乳业公司,成为乳业变局的又一变数。

      新希望高调宣布“巴氏奶”所含的另一变数在于:在目前国内乳业两大阵营中,伊利、蒙牛主攻常温奶(UHT奶),光明、三元、新希望、各地城市型乳业,则以保鲜奶(巴氏奶)为强项。保鲜奶阵营高举“营养价值”的大旗,常温奶阵营则以保鲜期长而带来的价格等诸多优势而暂时领先。尽管保鲜奶在国外属于主流,然而,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当年VCD大战中,强调音质、画质的国外品牌,全部输给了专攻“超强纠错”一路的国内厂家,就证明着中国消费市场的特殊性。

      有趣的是,现在在部分厂家的谋略和消费者的“配合”下,乳业出现了一股向着饮料业发展的“风潮”,而且还与零食业相结合(如最近风行的干吃奶片)。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保鲜奶,能否在这个夏天扭转颓势,尚为未知数。消费者永远是对的,如果他们在消费者教育中,选择了将牛奶当饮料喝、当零食吃,谁也拿他们没办法。乳业饮料化、零食化的“支流”会不会成为“主流”,又是乳业变局的一大悬念。 (范卫锋/证券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7,438, 栏目计数: 6,146,625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