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国药市场5年后面临失地危机? 2004-06-19 10:00
绝非危言耸听!中国医药市场的地盘遭受外资企业蚕食的速度越来越快。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发出呼吁,“如果我国政府不在WTO框架下进行合法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他说,中国医药市场的失地危机绝不亚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面积的流失。据称,1993年外国药品在我国医药市场所占份额仅为11%;到了1997年,这个份额便已经飙升到40%左右。“加入WTO降低关税后,进口药品品种和数量还将增加,其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将可能达到70%。” 援引日本有关权威报章的最新报道,15日日本制药工业协会国际部部长宫泽清治在一次专门研讨会上表示,根据该协会预测,到2010年亚洲增长最为显著的中国医药品市场实际规模将翻一番,从目前的1兆5000亿日元增长到3兆日元。 宫泽清治认为,中国加入WTO后,“虽然存在着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认证需费时间等不顺畅因素,但市场开放程度将更加有所进步”,并表示,“日资企业应加强在中国的部署。” 外资加速:抢占高端大份额 事实上,宫泽清治提醒日本企业今后加强对华医药市场的谋划,仅仅是众多外资医药企业加速前来我国跑马圈地的一个缩影。 欧洲制药行业联盟代表团主席、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副总裁雷彬不久前也曾明确表示,欧洲的药品零售企业一定会进军中国市场,但大多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合作对象就是有规模、有实力的国内零售企业。 北京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加入WTO后,国内医药企业已在本土市场上直面强大的国际竞争,世界上著名的医药类跨国公司抢滩中国的势头十分迅猛。 “外国药商进入我国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与本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二是在国内建立全资子公司。” 这位在国内医药界颇具影响力的管理人士说,选择第二种方式对外国药商来说更有保证,因为如果建立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必须投资建立本土化的销售渠道,却不能通过合资企业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此外,合资企业所有者的权力分割,使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 令其担忧的是,随着关税进一步降低、药品分销业务对外资开放以及我国对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跨国公司对人才争夺加剧等因素综合作用,国内医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会更加恶劣。 北京世纪国药(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4年对于国药市场来说充满了冷峻的色彩。“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3年起我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将逐步对外资开放,到了今年则要完全开放。” 这位管理人士说,据他了解,目前外资试水国内医药分销市场的动作越来越大,已经有不少国药企业在与其竞争中铩羽而归。“药品分销开放一年后,也就是到明年12月,我国将允许外商独资,到时候这个领域的中外企业一定会杀得更惨。” 国药困顿:混战还是联手? 一方面,外资医药企业谋划中国市场的决心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国药企业在国际竞争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混战。 北京世纪国药(集团)有限公司的这位管理人士在作上述评述时虽然肯定了国药企业相互竞争的必要性,但他并不看好这种“看近不看远”的经营眼光。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但在全球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不到8%。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 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说,“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薄弱,总体效益不高。”而其原因大多基于相互之间全面的低价竞争。相比之下,“跨国公司的药品和他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几乎挤占了中国医药高端市场的全部。” 靠在低端市场上大打“价格混战”,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药品企业平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兄弟阋于墙内”的另一种“恶习”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国务院研究室专家陈文玲认为,此种短见行为对医药企业放眼长远很不好。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到来自企业的这样的声音,“企业的主要责任还是经营和管理,国内市场的维护更要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发力。” 此外,面对外资医药企业的大举进军,国内企业也有心态乐观者。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徐军董事长判断,“3年内,外资不会有大动作,不会有过快过激的行为。”但他认为,企业要给自己增加危机感。(记者郑子轩 实习生沈晓飞/南方日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